乞巧才过,又看霜月匆匆度。
烛奴灯婢早安排,专等斜阳暮。净扫梧桐院宇。
谢天公、收回阵雨。小儿伶俐,先把年华,闲中偷数。
香雾缤纷,夜阑摇曳芙蓉炬。
星星明灭晚风前,烛泪浓如许。何必名山净土。
供香花、家家笑语。两年月小,小作生辰,明年重补。
乞巧才过,又看霜月匆匆度。
烛奴灯婢早安排,专等斜阳暮。净扫梧桐院宇。
谢天公、收回阵雨。小儿伶俐,先把年华,闲中偷数。
香雾缤纷,夜阑摇曳芙蓉炬。
星星明灭晚风前,烛泪浓如许。何必名山净土。
供香花、家家笑语。两年月小,小作生辰,明年重补。
这首《烛影摇红》是清代诗人俞樾所作,描绘了中秋佳节前后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生活情趣。
开篇“乞巧才过,又看霜月匆匆度”,点明时间从七夕过渡到中秋,霜月的出现预示着秋意渐浓。接着“烛奴灯婢早安排,专等斜阳暮”,生动地描绘了人们为迎接夜晚而提前准备蜡烛和灯火的场景,等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烛灯以生命,增添了节日的温馨与期待感。
“净扫梧桐院宇,谢天公、收回阵雨”则展现了人们在节日到来前对居住环境的精心布置,以及对自然界的感激之情。通过“净扫”和“收回阵雨”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节日的祥和与美好。
“小儿伶俐,先把年华,闲中偷数”描绘了孩子们在节日中寻找乐趣的场景,他们或许在数着日子,期待着节日的到来,或是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充满了童真与欢乐。
“香雾缤纷,夜阑摇曳芙蓉炬”则将画面转向夜晚,香雾缭绕,灯火摇曳,芙蓉炬(可能指灯笼)在夜色中闪烁,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香雾”不仅指香气弥漫的空气,也象征着节日的喜庆与祥和。
“星星明灭晚风前,烛泪浓如许”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星星在晚风中闪烁,烛光在风中摇曳,烛泪滴落,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这里通过“烛泪浓如许”的比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节日中人们的深情与哀愁。
最后,“何必名山净土,供香花、家家笑语。两年月小,小作生辰,明年重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佛寺净土,都不及家中的欢声笑语更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同时,诗人也借由“两年月小”和“小作生辰”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再次庆祝生日的期待,体现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节前后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家庭团聚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邃情感。
苦无千丈流,沃此万里焦。
独寻南园隐,灌畦以逍遥。
亢夏天势高,凿地不见水。
凿深地骨出,常恐见骨髓。
朝抱一瓮出,暮抱一瓮归。
草间行道微,茨蔓沾人衣。
良苗灌难苏,恶草苦不死。
一日灌十畦,采之不盈篚。
欢然对藜藿,似欲忘朝饥。
雨露自天泽,劳生须有期。
霜薄含冰,云轻弄雪,未遣珊珠红褪。
夕坞回塘,谁借问早,把琼心幽酝也。
应待我向,月下微吟相讯自。
惜自怜孤影半,吐半垂清晕来。
时早莺啼破几,点点玉钱绿衬。
便与寻芳已晚,粉残香损。
犹自不成辜负,却只恐、东风垂柳困。
梦里依然,蝶魂相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