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观世音赞六首·其一》
《观世音赞六首·其一》全文
宋 / 黄庭坚   形式: 古风

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槃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

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

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

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0)
翻译
海岸边孤独耸立着补陀岩,那里有一群人已圆满觉悟。
他们拥有八万四千双纯净的眼睛,洞察世间劳苦如同大海般深广。
八万四千只慈母般的手臂,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彼岸。
他们明白涅槃与生死并非两样,这就是给予众生无畏的力量。
然而,八风(烦恼)吹拂,带来老病与死亡,无人能真正安稳。
内心深处的智慧之光照亮四方虚空,显现观音菩萨的慈悲眼神。
若想真实见到观世音,需在金沙滩头寻找那平凡的马郎妇。
注释
海岸:海边。
孤绝:孤独而独立。
补陀岩:地名,佛教圣地。
众生:一切生物。
圆正觉:圆满的觉悟或成佛。
清净眼:纯洁无暇的心灵。
华藏海:比喻深奥的智慧。
母陀臂:如母亲般慈爱的手臂。
彼岸:佛教中指解脱的境界。
涅槃: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施无畏:给予众生无惧无畏的力量。
八风:佛教中的八种烦恼。
安稳:安宁稳定。
心华:内心的智慧光辉。
观世音:佛教中的慈悲女神。
马郎妇:可能指普通人,暗示平凡中见非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观世音赞》系列中的第一首,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慈悲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中大慈大悲精神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海岸边的补陀岩和观世音的象征意象,表达了观音菩萨的智慧与救赎力量。

"海岸孤绝补陀岩",以孤岩象征观音的独立与崇高,身处寂静之地,却能普度众生。"有一众生圆正觉",暗示观世音的觉悟不仅为自己,更为了引导众生走向正道。"八万四千清净眼",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观音洞察世间苦难的无所不见。"见尘劳中华藏海",形象地描绘出观音对世间苦厄的深刻理解。

"八万四千母陀臂",比喻观音的慈爱如母亲般温暖,接引众生脱离轮回。"涅槃生死不二见",强调观世音超越生死的智慧,无所畏惧。"八风吹播老病死",暗指世间种种烦恼,无人能免于生死之苦。"心华照了十方空",象征观音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众生的心灵世界。

最后两句"即见观世音慈眼",直接表达见到观音慈眼的境界,而"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则是说,真正的看见观世音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平凡生活中体验到她的慈悲。

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黄庭坚在禅宗影响下的诗歌风格,赞美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寻找解脱和希望。

作者介绍
黄庭坚

黄庭坚
朝代:宋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生辰:1045.8.9-1105.5.24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课儿联·其二三九

勤修弟子职;喜见老人星。

(0)

课儿联·其二二二

尊师知道重;匡主贵心诚。

(0)

辞家后一日漫兴

城东夹岸杨柳丝,去舟一叶随波移。

橹痕著水久方灭,远树接天晴始知。

出门渐有忆家意,前路正逢明月时。

陶然一饮送斜日,漠漠远山空所思。

(0)

十月一日独游卧佛寺逢吴次升陈菊人因之夕照寺万柳堂得诗六首·其三

长安棋局外,高卧羡能仁。

古磩忘年树,虚龛积寸尘。

闭门知客少,退院识僧真。

便欲肩行李,从兹寄病身。

(0)

平金川铙歌.十章·其六

千层碉磡破雷轰,百险俄从指顾平。

手缚楼兰献天子,不须高筑受降城。

(0)

杂题郑素亭画册·其二

翁如访戴行,我愿为童子。

随向溪桥边,韵入横图里。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严武 蔡幼学 乔行简 董士锡 太白山神 李璟 陈季同 周晋 严忠济 田游岩 王象春 郏亶 崔元略 滕珦 王嫱 梁焘 都穆 温峤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