楖栗横肩衲挂身,芒鞋踏遍万山云。
若逢婆子山前问,蓦直从来不误君。
楖栗横肩衲挂身,芒鞋踏遍万山云。
若逢婆子山前问,蓦直从来不误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行脚求法的形象。首句“楖栗横肩衲挂身”,生动地展现了僧人肩扛行囊、身披袈裟的行旅状态,楖栗(一种登山用具)和衲衣象征着修行者的简朴与坚韧。次句“芒鞋踏遍万山云”,通过“踏遍”和“万山云”的描绘,展现了僧人不畏艰难险阻,遍访名山大川,寻求佛法真谛的决心和毅力。
后两句“若逢婆子山前问,蓦直从来不误君”,则以假设的情景,进一步刻画了僧人的性格特点。如果在山前遇到老者询问,他将直接回答,从不回避或误导他人。这不仅体现了僧人坦诚直率的性格,也暗示了他在佛法上的坚定与自信,以及对传播正道的执着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僧人行脚求法的艰辛与执着,也传达了其内心的纯净与对真理的渴望,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云姿弄天表,海气为一清。
目因细书倦,养以山光晴。
山如素心友,但向吾几横。
况有友如山,对睐常青青。
至澹不习媚,至乐无匿情。
萧然一室中,两榻同一檠。
龙公悔祸殢雨收,相风西北来飕䬟。
倦云片片去如流,潦水尽而分路邮。
跋涉以已先众俦,习劳小试防惰偷。
文恬武嬉非善谋,更堪慰者农功诹。
野水就下道为沟,实不害稼历览周。
喜出望外人知不,穑事最要次乃蒐。
有虞合土贵质淳,冬官埏埴司陶人。
不鬲不甗见此尊,入土出土几千春。
斓斑青绿周身皴,光匪外发内蕴真。
乍视夏鼎商彝存,抚之体轻坚逾珉。
其响清越如泗滨,乃悟陶器成神甄。
苦窳髺垦非所论,燥湿弗受剥弗损。
使我慕古轻华珍,穆然若见封垂伦,允宜衢设惠万民。
灯宵历历鸣条无,率欣巧避烟花敷。
尔时虽乐念别纡,得非蓄势有待乎。
春之德风宁容缺,来徐或不致决裂。
泠泠习习一散之,动摇亦足助甲拆。
仲月倏过三月临,展转已切望春霖。
颠风乃日鼓,其怒驱云雨。
土愁予心愁,予心何时已。
土囊堀堁蓬蓬起,一屈一信早则明其理。
先期每怀忧处顺未敢喜,吁嗟风乎曷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