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氏人安在,缥缈九霄间。
我来唯有石屋,周览百寻宽。
一曲中分夷险,两牖空光平布,满洞贮清寒。
高歌自堪仰,何必论金丹。周贤士,知此意,薄秦官。
一床一枕,依然犹伴白云闲。
门外俗尘如海,门里道心如水,谈笑足回澜。
此事无今古,不信叩嵛山。
澹氏人安在,缥缈九霄间。
我来唯有石屋,周览百寻宽。
一曲中分夷险,两牖空光平布,满洞贮清寒。
高歌自堪仰,何必论金丹。周贤士,知此意,薄秦官。
一床一枕,依然犹伴白云闲。
门外俗尘如海,门里道心如水,谈笑足回澜。
此事无今古,不信叩嵛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之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境界。"澹氏人安在,缥缈九霄间"一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外桃源般宁静生活的向往。"我来唯有石屋,周览百寻宽"则具体描绘了隐者的居所,是一处宽敞的石制建筑。
接着,"一曲中分夷险,两牖空光平布,满洞贮清寒"描述了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存,其中“一曲”可能指的是小溪流水,“两牖”则是指窗户,这些都是隐者生活场所的细节。"高歌自堪仰,何必论金丹"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不羁的精神状态,对于传统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金丹”之说持有超然态度。
"周贤士,知此意,薄秦官"可能是在呼吁或提醒某位賢士,要懂得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权力机构(秦官)的不屑一顾。"一床一枕,依然犹伴白云闲"则是隐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门外俗尘如海,门里道心如水,谈笑足回澜"这几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外两种不同世界的对立。隐者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纷扰(俗尘)如同汹涌的海洋,而自己的精神世界则清澈如水,这样的生活即便是简单的交谈笑语,也足以让人心满意足,无需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就。
最后,"此事无今古,不信叩嵛山"表达了这种生活理念和境界超越时空,是不依赖于具体历史时期或地点的。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中隐逸精神的一种颂扬,同时也是诗人个人对于自由和精神独立的一种追求。
曾游海岳极幽遐,况在乡山意又加。
巳旱欲呼龙作雨,未春先借李生花。
匏尊玩月东西岭,金策穿云大小车。
若得结茅依翠谷,只凭义易了生涯。
书味无穷得属厌,待瓜六载不辞淹。
乃心雅欲亲诸老,初筮惟知守一廉。
毋纵弯弓猎鸡犬,谨防暴客起鱼盐。
同乡同姓钟情处,酌别中秋吸玉蟾。
侵晓登楚山,山峻苦难陟。
半山忽阴晦,举手不可识。
跻攀穿云过,赫然见日出。
俯视云气中,汹涌浩无极。
滉瀁雪海翻,兀硉寒冰立。
蛟龙见或没,鬐鬣火旆赤。
风雷恣訇磕,万车无辙迹。
神君互麾诃,众怪争跳踯。
变异从何来,万态不可测。
峰顶日晴明,下方惊雨急。
倏尔寂无声,昏翳豁开释。
返照光景新,岩岫翠欲滴。
瀑泉缟带垂,稻塍清流溢。
高路静无泥,牵挽望前驿。
世俗信耳目,天地度以臆。
安知视听外,奇骇可穷索。
孰知沧溟宽,但见蹄涔窄。
兹事非传闻,吾行所自觌。
长杨夹通津,修竹带北冈。
寻行不知远,时闻芝朮香。
渡溪陟翠巘,松柏高苍苍。
木杪见栌檐,塔庙居上方。
盘步曲折峻,入门庭宇荒。
道人貌清羸,趺坐临朝阳。
手持天竺书,贝叶翻金光。
炉残柏子烧,龛续明灯长。
见我默不语,举杖鸣匡床。
以示清静观,妙出转徙乡。
我从绝塞来,尘侵两鬓霜。
形骸久颠顿,思逐归鸟藏。
偶来叩禅扃,夐与人世忘。
金篦刮病膜,清冰沃烦肠。
铁牛耕石田,海底种扶桑。
超然越初地,青莲泥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