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兵连婺女城,吾邦骚乱若为情。
已应恤纬无他策,要复穷经了此生。
少室山人空索价,杜陵野老欲吞声。
荒村避地相来往,日暮班荆盖共倾。
眼见兵连婺女城,吾邦骚乱若为情。
已应恤纬无他策,要复穷经了此生。
少室山人空索价,杜陵野老欲吞声。
荒村避地相来往,日暮班荆盖共倾。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动荡年代中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首联“眼见兵连婺女城,吾邦骚乱若为情”,开篇即点明主题,形象地描绘了战争连绵不断,家乡遭受兵祸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颔联“已应恤纬无他策,要复穷经了此生”,诗人感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姓的疾苦,似乎已经没有其他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研读经典,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表达了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和对知识力量的寄托。
颈联“少室山人空索价,杜陵野老欲吞声”,这里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隐居的少室山人和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表达了虽有才华却无法施展,内心充满悲愤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复杂情感。
尾联“荒村避地相来往,日暮班荆盖共倾”,描绘了在战乱中,人们为了躲避灾难而四处流浪,日暮时分,大家聚在一起,以荆条铺地,共享简陋的晚餐,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体现了在逆境中人们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社会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
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
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
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
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
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
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
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
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
贵豪待此方悦目,晏然寝卧乎其中。
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
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雪拥衡门水满池,温炉卯后煖寒时。
绿醅新酎尝初醉,黄纸除书到不知。
厚俸自来诚忝滥,老身欲起尚迟疑。
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