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野趣叩禅扉,路入桥南近翠微。
地静惟铺青草色,山高岂碍白云飞。
昙花贝叶来僧榻,萝月松风满客衣。
似此幽光真个好,何妨临水坐苔矶。
为寻野趣叩禅扉,路入桥南近翠微。
地静惟铺青草色,山高岂碍白云飞。
昙花贝叶来僧榻,萝月松风满客衣。
似此幽光真个好,何妨临水坐苔矶。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入自然、探访古刹的旅程。诗人以“为寻野趣叩禅扉”开篇,表达了对自然与禅意的向往和追求。步入桥南,接近那被翠绿环绕的山林,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地静惟铺青草色,山高岂碍白云飞”,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间草地的静谧与山峰之上的云雾自由飘逸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接下来,“昙花贝叶来僧榻,萝月松风满客衣”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寺庙内部,描述了僧侣的生活场景和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昙花与贝叶象征着佛法的短暂与永恒,而月光下的藤蔓与松树则映照出清冷而幽静的氛围,仿佛是心灵得以净化的象征。
最后,“似此幽光真个好,何妨临水坐苔矶”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这次旅行体验的赞叹与留恋,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停留,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归宁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
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
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荒凉。
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
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
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
人嘲我拙,我笑人忙。
山色湖光,宜雨宜晴,春来恼人。
笑劳生强半,登临有兴,身司筦库,所向无亲。
马服车辕,鹰罹绦镞,也算人间一度春。
浑无赖,怕岸花汀草,弹指成尘。朋簪乐我天君。
更不管、长须喜与嗔。
任把酒论文,且行且止,幕天席地,谁主谁宾。
敬德猖狂,舂陵笑傲,延寿丹青画不真。
归鞍好,向梅山东下,数点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