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涧中物,浮浮水上行。
能因小制大,遂幻重为轻。
岂是支机遗,犹非变木成。
通灵缘得气,至理不须惊。
磊磊涧中物,浮浮水上行。
能因小制大,遂幻重为轻。
岂是支机遗,犹非变木成。
通灵缘得气,至理不须惊。
这首诗以“咏浮水石”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与感悟。
首句“磊磊涧中物,浮浮水上行”,描绘了涧中石头与水上漂浮物的对比,暗示着不同环境中的事物有着各自的存在方式。接着,“能因小制大,遂幻重为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能力,即小物可以化为大物,重物可以变为轻物,体现了自然界中物质形态转换的奇妙。
“岂是支机遗,犹非变木成”,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物质变化的本质,指出这不是简单的物质遗失或转化,而是蕴含着某种内在的规律或力量。这里“支机”可能暗指古代传说中的支机石,常被用来象征神奇的力量或不可见的原理。
“通灵缘得气,至理不须惊”,最后两句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并非难以理解,而是可以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来领悟。这里的“通灵”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或内在联系,“气”则代表了宇宙间流动的能量或生命力。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邃的哲思,引导读者去探索自然界的微妙之处,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遍真理。
古之作人易,今之作人难。
所难非作人,难于割世欢。
窘蠢众所□,鼎贵争弹冠。
丈夫遘数奇,寂寞妇亦叹。
浮荣信可期,执鞭非所安。
二者交战之,谁云物外观。
所以终日坐,杯酒聊自宽。
藜藿堪供膳,楸桐可作棺。
遁世求无闷,白贲回狂澜。
幽思寄小句,以俟儿曹看。
厦倾木不支,鼎重足先折。
关张不终身,仪秦亦无舌。
儿嬉栅关木,文具锁江铁。
生灵痛何辜,宇宙半流血。
山中如□□,翁媪自怡悦。
问我何为来,留我共朝啜。
抵掌告时艰,低头听我说。
我家住平原,百年三族合。
诗书声相闻,伏腊□为活。
一朝北军飞,连甍归燄烈。
惊奔忘险远,妻孥手扶接。
岂料哭穷途,忽与亲知接。
患难相劳苦,杯酒□□浃。
出山未有期,草庐倘同结。
鹪鹩苟一枝,为鹊同三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