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扬帆,后执柁,南人仓皇北人坐。
桡居前,楫居左,岸军愁呼水军卧。
城门开,降帆来,七万骑,全军回。
当时若听王浑指,北兵安得飞至此。
前扬帆,后执柁,南人仓皇北人坐。
桡居前,楫居左,岸军愁呼水军卧。
城门开,降帆来,七万骑,全军回。
当时若听王浑指,北兵安得飞至此。
这首诗《飞渡江》是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中的紧张与戏剧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将不同角色在战事中的不同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前扬帆,后执柁,南人仓皇北人坐”以动态的场景拉开序幕,帆船在前,舵手在后,南军慌乱,北军则稳坐船中,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战场态势的不均衡。接着,“桡居前,楫居左,岸军愁呼水军卧”进一步描绘了水战的激烈,水军与岸军的不同状态,水军忙碌而岸军则显得焦虑不安,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城门开,降帆来,七万骑,全军回”描述了战局的转折,城门打开,战船驶入,七万骑兵归来,意味着战事的结束或胜利的到来。这四句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也预示着最终的胜利。
最后一句“当时若听王浑指,北兵安得飞至此”则是对历史的反思,如果当时的决策者能够听取王浑(三国时期吴国将领)的建议,北兵或许不会如此轻易地到达。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假设性思考,也是对现实的警示,强调了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飞渡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决策的重要性,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历史题材诗歌。
才初看君栽小园,已报新花着桃李。
感时眷物情何多,发咏长篇托兴比。
为言桃李富花实,君子盛德尤所似。
茜茜相倚临芳辰,辅导春功如宰揆。
旁有百卉争妍舒,特烦花匠施劂剞。
誇红斗紫亦可怜,各事繁华一时尔。
繁盛宁将此花同,令人慕玩狂不已。
羲和奔御催春归,祗得衔杯且欢喜。
君看灼灼枝上英,半杂泥尘成落蕊。
盛衰不独草木然,人事悠悠尽如此。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
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
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
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澹,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
枉学丹蕉,叶展偷染娇红。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
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