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绵亘五百里,三万六千馀顷宽。
众渎西来天设险,三江东注海飞湍。
影摇霜橘金千树,光浸寒蟾玉一丸。
欲问陶朱在何处,白鸥无语水瀰漫。
滔滔绵亘五百里,三万六千馀顷宽。
众渎西来天设险,三江东注海飞湍。
影摇霜橘金千树,光浸寒蟾玉一丸。
欲问陶朱在何处,白鸥无语水瀰漫。
这首明代诗人夏原吉的《过太湖》描绘了太湖壮丽的自然景观。首句“滔滔绵亘五百里,三万六千馀顷宽”展现了太湖广阔无垠的水面,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接下来的“众渎西来天设险,三江东注海飞湍”则强调了湖水源头的险峻和东流的迅猛,如同天造地设的天然屏障。
“影摇霜橘金千树,光浸寒蟾玉一丸”通过比喻,写出了月光照耀下湖面泛起的金色光芒,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明亮月影,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最后,“欲问陶朱在何处,白鸥无语水瀰漫”借问历史人物范蠡(又称陶朱公)的去向,以白鸥无声和湖水茫茫象征其踪迹难寻,增添了诗的哲理意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湖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历史典故和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水边残雪照亭台,台上风襟向雪开。
还似当时姓丁鹤,羽毛成后一归来。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
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
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
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
中行虽富剧,粹美若可盖。
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
退之全而神,上与千载对。
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文与一气间,为物莫与大。
先王路不荒,岂不仰吾辈。
石屏立衙衙,溪口扬素濑。
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