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木萧疏覆短垣,焚香习静了无言。
寻常竹下经过少,惟许幽人夜叩门。
云木萧疏覆短垣,焚香习静了无言。
寻常竹下经过少,惟许幽人夜叩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访友的情景与环境氛围。
首句“云木萧疏覆短垣”,以“云木”点明季节和环境,暗示秋季的萧瑟,树木稀疏地覆盖着矮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这里的“云木”不仅指自然界的树木,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如云般飘渺不定。
次句“焚香习静了无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的氛围。诗人通过焚香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不再言语,仿佛与外界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寻常竹下经过少”,点出了访友地点的特殊性——竹林。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这里暗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彼此精神世界的共鸣。同时,也说明了这种交往的不常见,强调了其珍贵性和独特性。
最后一句“惟许幽人夜叩门”,将画面推向高潮。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只有隐士般的友人才能被允许在深夜来访,敲响了主人的门。这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尊重和期待,也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知音的渴望和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境、行为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宁静生活和精神交流的向往。通过“云木”、“焚香”、“竹下”和“夜叩门”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
白下有贤宰,能歌如紫芝。
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风月谁同赏,江山我亦思。
粉墙侵醉墨,怊怅绿苔滋。
茆檐前后欠松萝,百里乘闲向此过。
涧水绕田山影转,野林留日鸟声和。
萧条鸡犬逢人少,想象乾坤发兴多。
世事不如闲静处,知君出处意如何。
老欲求吾志,时方摭我华。
强将愁出塞,空得病还家。
日转山河暖,风含草木葩。
胜游思一往,不敢问三车。
盛德无心漠北窥,蕃胡亦恐势方羸。
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赵将时皆思李牧,楚音身自感钟仪。
惭君许我论边锁,俎豆平生却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