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明妙应禅师,说法如云如雨。
不是时人不闻,又非不善其语。
如斯一味灵通,过了几多寒暑。
纵逢败种焦芽,方便一时救取。
定明妙应禅师,说法如云如雨。
不是时人不闻,又非不善其语。
如斯一味灵通,过了几多寒暑。
纵逢败种焦芽,方便一时救取。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清远禅师所作,名为《偈颂一一二首(其一○○)》。禅师在诗中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佛法的深奥与广泛影响力。
“定明妙应禅师,说法如云如雨。” 开篇即以“定明妙应”禅师为例,形象地将佛法的宣讲比作云和雨,既表现了佛法的浩瀚无边,也暗示了佛法如同甘霖,滋润着众生的心田。
“不是时人不闻,又非不善其语。” 这两句则揭示了佛法传播的复杂性。禅师指出,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听闻佛法,也不是因为佛法的语言难以理解,而是时机未到或因缘未具,使得佛法未能深入人心。
“如斯一味灵通,过了几多寒暑。” “一味灵通”强调了佛法的纯净与直接,不受时空限制。禅师通过“过了几多寒暑”的描述,表达了佛法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性,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深远影响。
“纵逢败种焦芽,方便一时救取。” 最后两句以“败种焦芽”比喻那些处于困境、心灵枯竭的人们。禅师强调,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佛法总是能够适时地伸出援手,给予拯救与启示。这体现了佛法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法的广大与慈悲,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对人们的积极影响。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万古商于地,凭君泣路岐。
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雨气燕先觉,叶阴蝉遽知。
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誇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