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出寒沙港,山城半渺茫。
乘波秋月冷,夹岸蓼花香。
月色随帆远,江声入梦长。
天涯栖泊久,暝卧见吴阊。
夜出寒沙港,山城半渺茫。
乘波秋月冷,夹岸蓼花香。
月色随帆远,江声入梦长。
天涯栖泊久,暝卧见吴阊。
此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江上航行的情景,通过对月色、波浪、江声以及沿途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江行的独特韵味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夜出寒沙港,山城半渺茫”,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夜晚从寒冷的沙港出发,远处的山城在朦胧中若隐若现,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颔联“乘波秋月冷,夹岸蓼花香”,进一步展开画面,秋月之下,波光粼粼,冷意袭人;两岸的蓼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既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带来了嗅觉上的享受,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的画卷。
颈联“月色随帆远,江声入梦长”,将视角拉远,月光随着船帆一同远去,似乎连绵不绝;江水的潺潺声仿佛融入了诗人的梦境之中,延长了时间的维度,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现实的宁静与深邃。
尾联“天涯栖泊久,暝卧见吴阊”,诗人长时间在天涯漂泊,直至夜幕降临,才得以暂时歇息,但即便是在梦中,也能见到远方的吴阊(苏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行的美丽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与和谐,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箕子朝鲜僻,蓬丘弱水宽。
儒风通百粤,旧史记三韩。
邑聚从衡接,民居质朴安。
犹存古笾豆,兼用汉衣冠。
兔颖家工缚,鲑腥俗嗜餐。
骑兵腰玉具,府卫挟金丸。
长袖鸢窥肉,都场狖挂竿。
琴中蔡氏弄,指下祝家弹。
主礼分庭抗,宾筵百拜难。
渍橙粇酿旨,滋桂鹿脩乾。
泼墨松如栉,隤墙石似丹。
地偏先日出,天迫众山攒。
鹏翼云帆远,羊肠石磴盘。
由来异文轨,休讶变暄寒。
事可资谈柄,谁能记笔端。
聊将诗貌取,归作画图看。
山云未成雨,敛藏方寸间。
会当不崇朝,一雨膏人寰。
人言隐雾豹,依约在南山。
试从管中窥,何止见一斑。
人生患无才,富贵天岂悭。
二士伟人物,万里来间关。
行陈治安策,遂拜咫尺颜。
岂容十里湖,长吟对烟鬟。
愿君如鸾鹄,摩霄共追攀。
云出豹亦变,何止铜与纶。
举首望长途,分当落榛菅。
鹏飞君方高,鸟倦我亦还。
知公直节自当年,终不留衣与大颠。
胸次已能吞梦泽,功名宁复愧燕然。
登车莫厌尘吹帽,移棹应思水拍天。
归去交游如问我,为言百事老俱捐。
曹瞒举汉鼎,一目窥九州。
凌轹欺孤儿,大蒙口舌羞。
左慈有道者,何为与之游。
堂堂清献公,盛德岂操俦。
鳌乃元放徒,为公亦少留。
了知高世士,至意俱难求。
先生两琴鹤,清节贯白头。
雅宜鸿宝书,取火遽自投。
公今骑箕尾,笑谈阅千秋。
椿年亦细事,蚁梦轻封侯。
强侯公自出,矫矫亦此流。
作诗纪异事,誓将踵前脩。
愧乏大手笔,为公著嘉猷。
墙根有地一弓许,人言可种数十竹。
翁来只作三年留,仅比浮屠桑下宿。
竹成须待五六年,我已归乡卜新筑。
园夫笑谓主人言,不如锄苗种罂粟。
二月春风上翠茎,三月轻红照深绿。
嫣花落尽罂不空,碎粒圆时粟初熟。
乳膏自入崖蜜甜,满贮醍醐饮僧粥。
与其种竹供后人,孰若栽花资老腹。
人间作计真眼前,万事皆尔真可怜。
十年种木尚不肯,百年种德知何缘。
倚锄自顾颇羞涩,病眼对花空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