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根有地一弓许,人言可种数十竹。
翁来只作三年留,仅比浮屠桑下宿。
竹成须待五六年,我已归乡卜新筑。
园夫笑谓主人言,不如锄苗种罂粟。
二月春风上翠茎,三月轻红照深绿。
嫣花落尽罂不空,碎粒圆时粟初熟。
乳膏自入崖蜜甜,满贮醍醐饮僧粥。
与其种竹供后人,孰若栽花资老腹。
人间作计真眼前,万事皆尔真可怜。
十年种木尚不肯,百年种德知何缘。
倚锄自顾颇羞涩,病眼对花空惘然。
墙根有地一弓许,人言可种数十竹。
翁来只作三年留,仅比浮屠桑下宿。
竹成须待五六年,我已归乡卜新筑。
园夫笑谓主人言,不如锄苗种罂粟。
二月春风上翠茎,三月轻红照深绿。
嫣花落尽罂不空,碎粒圆时粟初熟。
乳膏自入崖蜜甜,满贮醍醐饮僧粥。
与其种竹供后人,孰若栽花资老腹。
人间作计真眼前,万事皆尔真可怜。
十年种木尚不肯,百年种德知何缘。
倚锄自顾颇羞涩,病眼对花空惘然。
这首诗名为《种罂粟》,是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诗中描绘了主人公在墙根处种植罂粟的情景,以及对种竹与种花的不同看法。
诗的开头描述了主人公在墙根处拥有一小块土地,有人告诉他这片土地可以种植数十株竹子。然而,主人公却只计划在这里停留三年,并且将这片土地用于临时住宿,而不是种植竹子。他考虑的是在三年后离开,回到家乡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接着,诗中的主人公想象竹子的成长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而他已经决定离开,因此没有种植竹子的打算。相反,他被园夫建议种植罂粟,认为这更适合他的当前情况。园夫解释说,种植罂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因为罂粟的花朵在二月开放,三月时果实成熟,可以收获果实和种子。
诗中提到,当罂粟的花朵凋谢后,果实仍然饱满,种子也已经成熟。乳白色的汁液流入瓶中,可以用来酿造醇厚的酒,甚至可以用来煮僧侣的食物。园夫的建议似乎让主人公意识到,与其花费时间种植可能无法立即带来收益的竹子,不如选择种植能够快速带来收益的罂粟。
然而,主人公内心深处对于这种选择感到矛盾和遗憾。他反思人类的计划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便利,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他思考十年种树与百年种德的区别,表达了对当前选择的反思和对未来可能后悔的担忧。
最后,主人公自嘲自己对花的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因为他的眼睛因疾病而模糊,无法真正欣赏花朵的美丽。整首诗通过对比竹子与罂粟的种植,探讨了人生选择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前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