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甘逃世,迂疏性自便。
鬓从斑不镊,裘任敝常悬。
客惯科头接,诗多信口传。
交深形迹外,实藉两君贤。
莫说甘逃世,迂疏性自便。
鬓从斑不镊,裘任敝常悬。
客惯科头接,诗多信口传。
交深形迹外,实藉两君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性情疏阔、不拘小节的隐士形象。诗人以“莫说甘逃世”开篇,似乎在回应外界对于其遁世行为的质疑,强调他并非主动逃避尘世,而是本性使然。接着,“迂疏性自便”进一步点明了这位隐士的个性特点——他的行为举止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却也正因如此而感到自在。
“鬓从斑不镊,裘任敝常悬”两句,通过描写主人公不修边幅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与世无争、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斑白的鬓发无需梳理,破旧的裘衣任其悬挂,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隐士形象。
“客惯科头接,诗多信口传”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位隐士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他习惯于不戴帽子接待客人,这或许象征着他对形式礼节的淡漠;而“诗多信口传”,则表明他创作诗歌往往出于灵感的瞬间,不加雕琢,体现了其率真自然的文风。
最后,“交深形迹外,实藉两君贤”两句表达了对两位朋友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评价。在隐士看来,真正的友谊超越了表面的交往,是基于心灵深处的理解和支持。这两位朋友的存在,使得他的隐居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身世飘零,勋业何成,鬓华渐生。
记去年欢笑,遨游帝里,今年憔悴,卧病江城。
直道难行,浮名识破,正要生平两眼明。
心无歉,但世间公论,自有人评。
竹风萧飒初停。
算何境、能如梦境清。
问命之穷达,三杯酒软,身之去就,一叶舟轻。
毁誉从他,醉醒在我,赢得篷窗听雨声。
秋江上,更莼鲈无限,鸥鹭多情。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
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
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
心无那,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
区区仕宦谁怜。
道有志、从来铁石坚。
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
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逐斯游岂偶然。
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水风清暑,记平湖十里,寒生纨素。
罗袜尘轻云冉冉,彷佛凌波仙女。
雪艳明秋琼肌沁露,香满西陵浦。
兰舟一叶,月明曾到深处。
谁念玉佩飘零,翠房凄冷,几度相思苦。
异地相看浑是梦,忍把荷觞深注。
碧藕多丝,翠茎有刺,脉脉愁烟雨。
江云撩乱,倚阑终日凝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