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投宿急呼僧,偶惬幽情高阁登。
阁外烟林阴叠叠,影来窗牖翠层层。
悟空入定原无相,宗棒传心自有灯。
夜雨钟声禅半榻,悠然清虑寂严楞。
晚来投宿急呼僧,偶惬幽情高阁登。
阁外烟林阴叠叠,影来窗牖翠层层。
悟空入定原无相,宗棒传心自有灯。
夜雨钟声禅半榻,悠然清虑寂严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投宿于禅庵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禅意。首句“晚来投宿急呼僧”,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急于寻求安宁避世的心态,同时也暗示了禅庵作为心灵栖息之所的角色。接着,“偶惬幽情高阁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禅庵高雅环境的意外满足和欣赏。
“阁外烟林阴叠叠,影来窗牖翠层层”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庵周围自然景色的静谧与生机,烟雾缭绕的树林与翠绿的光影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悟空入定原无相,宗棒传心自有灯”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禅宗修行的主题。悟空入定,意味着在寂静中达到心灵的纯净状态,而“无相”则体现了佛教中对物质世界虚幻本质的理解。宗棒传心,象征着通过禅宗的实践和教义,传递智慧和真理,而“自有灯”则可能寓意着内在光明的觉醒和指引。
最后,“夜雨钟声禅半榻,悠然清虑寂严楞”两句,将画面推向高潮。夜雨中的钟声,既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是禅修的象征,它与诗人的内心对话,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体验。坐在半榻之上,诗人的心境变得清澈而宁静,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专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庵环境的描绘和对禅修体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内在觉醒的追求,以及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良期每多违,佳节怅虚往。
薄言城西游,馀春迟幽赏。
日色漾涟漪,天光发融朗。
清吹飘文裾,瑶湍激兰桨。
寄怀涉清川,平目眺遐壤。
晴霏动遥岑,清烟散修莽。
亚竹孤卉明,隔水春禽响。
及此单裌成,聊寄临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