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涧迷芳草,晴云鼓枻来。
王孙何地隐,空有读书台。
深涧迷芳草,晴云鼓枻来。
王孙何地隐,空有读书台。
这首诗描绘了深山中一处幽静的读书坑,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深涧迷芳草”,以“深涧”展现山之幽邃,“芳草”则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这里的“迷”字,不仅指芳草茂盛,也暗示了此地的隐蔽与难寻,增添了一丝探索的趣味。
次句“晴云鼓枻来”,将视线从地面转向天空,晴朗的云朵仿佛在鼓动着船桨般缓缓飘过,给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抹动态美。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云朵比作鼓动船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的轻盈与动态,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
后两句“王孙何地隐,空有读书台”,则将视角转向历史与文化。这里借用了“王孙”这一古代贵族子弟的称谓,引出了一个关于隐逸与学问的故事。诗人似乎在询问:那位曾经在此隐居、热爱读书的王孙如今去了何处?留下的只是那座空有其名的读书台。这一问,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暗含了对知识与智慧传承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历史反思,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文化遗迹的感慨,是一首兼具审美与哲思的作品。
轻风驱行云,中天日雷电。
霖潦在康衢,积阴曀城县。
良朋当远适,冒雨来相见。
未言先慰藉,恐我泣如霰。
拜送圜土中,握手情恋恋。
凤鸟览德辉,高飞使人羡。
雊雉集山梁,色举何其善。
嗟哉云中鹄,今作泥巢燕。
江头路几许,不获衔杯饯。
况闻故人返,万里期言宴。
如何二纪别,良晤乖一旦。
九州不盈掌,日月双丸转。
流萍合有时,鬒发将无变。
因君谢故人,努力千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