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游尘境,念俗爱荣华。
不觉三涂苦,八难更来遮。
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
食刍无厌足,头上著绳麻。
一旦游尘境,念俗爱荣华。
不觉三涂苦,八难更来遮。
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
食刍无厌足,头上著绳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回波乐》系列之一,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世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与最终的虚无感。诗中以“游尘境”开篇,形象地比喻人生如同漂浮在尘世的旅人,被世俗的名利、荣华所吸引,却未察觉到三涂之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痛苦)和八难(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等八种苦难)的逼近。
“不觉三涂苦,八难更来遮”,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生命本质的痛苦与苦难,直到生命的尽头才意识到这一切的虚妄。接着,“飘流生死海,托受在毛家”,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轮回,如同在生死大海中漂泊,最终落入六道轮回之中,承受各种苦难。
“食刍无厌足,头上著绳麻”,则以讽刺的口吻,指出人们对于物质的贪欲永无止境,即使在最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也难以满足内心的欲望。同时,头顶着象征束缚与限制的“绳麻”,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被种种束缚所困,无法真正获得自由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普遍现象,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讽刺与批判,引导读者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王梵志诗作中独特的哲理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