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但贪但呼,波若法水不枯。
醉时安眠大道,谁能向我停居。
八苦变成甘露,解脱更欲何须。
万法归依一相,安然独坐四衢。
但令但贪但呼,波若法水不枯。
醉时安眠大道,谁能向我停居。
八苦变成甘露,解脱更欲何须。
万法归依一相,安然独坐四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其四)》。王梵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智慧与解脱之道。
“但令但贪但呼”,开篇即以“但”字强调,表达了一种随缘而行的态度。这里的“贪”和“呼”并非指物质欲望或呼唤,而是引申为追求和呼唤内心的智慧与真理。诗人认为,只要能持续地追求和呼唤智慧之水,就能保持心灵的滋润,不会干涸。
“波若法水不枯”,“波若”是梵语,意译为“智慧”。诗人将智慧比作永不枯竭的法水,形象地表达了智慧的丰富与持久。这句诗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它如同生命之源,永远滋养着心灵。
“醉时安眠大道,谁能向我停居”,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追求智慧的过程比作饮酒后的沉睡,暗示在享受智慧带来的宁静与满足的同时,也需警惕外界的干扰。诗人提出的问题“谁能向我停居”,则是在强调,真正的智慧追求者,会坚守自己的道路,不受他人影响。
“八苦变成甘露,解脱更欲何须”,“八苦”指的是佛教中人生常有的八种痛苦,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等。诗人将这些苦难转化为甘露,意味着通过智慧的引导,可以将痛苦转化为成长与解脱的力量。后半句“解脱更欲何须”则表达了对解脱的追求,认为一旦达到解脱的状态,无需再寻求更多的东西。
“万法归依一相,安然独坐四衢”,最后两句总结了整个追求过程的核心思想。万法归依一相,即所有的现象最终都归于同一本质,强调了万物皆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安然独坐四衢,则是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在,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王梵志对于智慧、解脱和内心平和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内心的觉醒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