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珠海客,怀抱几曾开。
此日人将别,高天雁正来。
边风过细柳,羌笛思残梅。
帷幄堪前箸,宁唯草檄才。
三年珠海客,怀抱几曾开。
此日人将别,高天雁正来。
边风过细柳,羌笛思残梅。
帷幄堪前箸,宁唯草檄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送潘涵观之潮阳二首(其二)》。诗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联“三年珠海客,怀抱几曾开”,诗人以自己与友人在珠海共度的三年时光为背景,感叹在这段时间里,心中的情感和思绪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和表达,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和未尽的话题。
颔联“此日人将别,高天雁正来”,点明了送别的场景。在友人即将离去的这一天,天空中飞来了大雁。大雁南飞的传统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暗含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颈联“边风过细柳,羌笛思残梅”,描绘了一幅边塞风起、细柳轻摇的画面,同时融入了羌笛声声、思念残梅的情境。边风、细柳、羌笛、残梅,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略带凄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复杂情绪。
尾联“帷幄堪前箸,宁唯草檄才”,转而表达对友人能力的认可与期望。诗人认为友人不仅有起草檄文的才华,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战略决策的作用,寄寓了对友人未来事业发展的美好祝愿和信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送别时的深情与对友人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
去国三年恨未平,东城况复送君行。
难凭魂梦寻言笑,空向除书见姓名。
残日半竿斜谷路,西风万里玉关情。
兰台粉署朝回晚,肯记粗官数寄声。
放翁毕竟合躬耕,剩喜东归乐太平。
碧瓦新霜寒尚薄,明窗嫩日雨初晴。
素琴寻得无弦曲,野饷烹成不糁羹。
更说市朝痴太绝,一湖秋水濯尘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