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维水瀰瀰兮。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兮。
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维水瀰瀰兮。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兮。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覆霜操》节选部分,通过描绘桓山上的岩石和下方流水,象征了人生的短暂与变迁。"司马之恶,与石不磨"暗指司马的罪行如同不能磨灭的石头,暗示其恶行终将暴露;"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则比喻他的罪行如流水般消逝,难以持久。诗人以桓山之景寓言,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感慨。
后半部分,诗人吊唁古人,感叹生命消亡后的无痕,设想如果死者有知,听到琴声歌声,或许能理解哀乐无常、万物变化的道理,从而减轻其愚昧。最后,诗人与友人一同感叹,唱完歌后离去,体现了对生死、智慧的深沉思考。
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深沉,此诗融合了哲理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