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疏窗秋更催,班班菊蕊为谁开。
山曾有约终相负,鸟解嘲人怪复来。
阅世了知心是梦,倒床须放鼻如雷。
又从白足西庵老,共试斋馀双井杯。
寂寂疏窗秋更催,班班菊蕊为谁开。
山曾有约终相负,鸟解嘲人怪复来。
阅世了知心是梦,倒床须放鼻如雷。
又从白足西庵老,共试斋馀双井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联“寂寂疏窗秋更催,班班菊蕊为谁开”,以“寂寂”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紧接着用“疏窗”和“秋”字点明季节与环境,暗示时光的流逝。菊花的“班班”开放,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暗含着诗人对生命之美的感慨。
颔联“山曾有约终相负,鸟解嘲人怪复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与鸟以情感,山似乎对诗人有所承诺却未能实现,而鸟则仿佛在嘲笑诗人的期待与失落,又再次飞来,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难以预料的无奈与感慨。
颈联“阅世了知心是梦,倒床须放鼻如雷”,诗人通过“阅世”与“心是梦”的对比,揭示了对人生虚幻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坦然接受,即使疲惫至极,也能安然入睡,展现出一种超脱与释然的态度。
尾联“又从白足西庵老,共试斋馀双井杯”,以“白足”指僧侣,暗示诗人可能与僧侣有关,或是在寺院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僧侣一同品尝“双井茶”,既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也是对清净、淡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洞察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哲思。
杜鹃哭,杜鹃哭。微雨村,远烟麓。山花红,江枫绿。
一声残,一声续。
一声一声复一声,不管世间银发生。
啼尽天涯夕阳影,又向空中啼月明。
山中憔悴人,无绪伤春色。
今古兴亡一肚脾,临风再拜君得知。
两行茅舍苍烟泪,滴破浣花溪上诗。
召公八十入为相,太公八十出为将。
赵州八十方行脚,钟离八十离尘劫。
古者八十方施为,何况百岁七十稀。
居士而今七十七,黄发皓齿修庞眉。
汉时栾巴七十七,红炉炼就一朱橘。
晋郑思远七十七,方与葛洪一相识。
我知居士神仙人,蓬莱路上空月明。
人间宿留不肯归,老松筋骨鹤精神。
性海淡淡寒潭莹,心天耿耿银河静。
有一孟子耕书田,有一季子鏖笔阵。
弄璋弄瓦遂箕裘,双凤飞鸣椿树秋。
寿山福海身优游,掇取酒船相拍浮。
南极一点夜照耀,劝君迟赴玉皇诏。
既到人间不住千百年,归去空被老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