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哭,杜鹃哭。微雨村,远烟麓。山花红,江枫绿。
一声残,一声续。
一声一声复一声,不管世间银发生。
啼尽天涯夕阳影,又向空中啼月明。
山中憔悴人,无绪伤春色。
今古兴亡一肚脾,临风再拜君得知。
两行茅舍苍烟泪,滴破浣花溪上诗。
杜鹃哭,杜鹃哭。微雨村,远烟麓。山花红,江枫绿。
一声残,一声续。
一声一声复一声,不管世间银发生。
啼尽天涯夕阳影,又向空中啼月明。
山中憔悴人,无绪伤春色。
今古兴亡一肚脾,临风再拜君得知。
两行茅舍苍烟泪,滴破浣花溪上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杜鹃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历史兴亡的感慨。开篇“杜鹃哭”两字便设置了整首诗的哀婉氛围,杜鹃之声仿佛在诉说着某种离别或失落的情绪。
“微雨村,远烟麓。”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有些许忧郁的山村景象。微雨给人以细腻之感,而远烟则增添了几分朦胧,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山花红,江枫绿。”这里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色彩,突出了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一面,但也许在诗人眼里,这些繁华只是表象,内心深处却另有感慨。
“一声残,一声续。”这一句可视为对前述景物的点题,也可能暗示着生命和时间的连续与断裂。杜鹃之声如同命运的低语,不以人意。
“一声一声复一声,不管世间银发生。”这几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超脱态度,即便是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也有高远的情怀不可沾濡。
“啼尽天涯夕阳影,又向空中啼月明。”这里,杜鹃之声似乎已经超越了现实的束缚,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啼叫着那消逝的光阴和永恒的夜色。
“山中憔悴人,无绪伤春色。”诗人自称为“山中憔悴人”,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忧愁。无绪伤春色,则是说尽管春天依旧花开满径,但在诗人的心中,已经没有了欣赏的余地。
“今古兴亡一肚脾,临风再拜君得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某种可能的敬畏之情。"一肚脾"形象化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重和复杂。
“两行茅舍苍烟泪,滴破浣花溪上诗。”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诗人隐居山林,以自然为伴,其情感通过诗歌流淌而出的景象。茅舍、苍烟、泪和诗,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交织。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以及对杜鹃啼叫声的反复提及,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凉与超脱,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阴阳升降真何如,正蒙欲著吾无书。
胸中不饱龙眠马,老夫敢望张横渠。
环滁太守温如玉,古人黄宪今张黻。
祈晴大手西台文,千古为公刚一读。
空山破屋县青灯,天地至诚当果灵。
程氏遗书蠹鱼里,呼儿夜半寻金縢。
芦台七月足秋水,一望苍茫烟波里。
卫河北来势欲吞,滹沱东下疾如矢。
汪洋千顷静不风,瞬息惊涛百丈起。
渔人不敢试舟航,千夫万夫立水涘。
皇皇蚁穴忧其崩,高岸重堤未足恃。
嗟我无能分民忧,几回欲与河伯死。
却意河伯岂无灵,杀时犉牡修禋祀。
侵晚水势若为消,我士我民沾沾喜。
忆昔当初二月春,土功百里若云屯。
畚锸仓皇务农废,移家仍复住河滨。
堤筑何止千万丈,胼胝何止数十旬。
富人仆赁或哿矣,伤哉零丁此孤贫。
籴得城中数升米,幼妇稚儿共采薪。
糟糠不厌强赴役,稍息犹恐督吏嗔。
五月六月工方歇,遥看凹面堤嶙峋。
准拟中流今砥柱,何来大水又浸沦。
以我修兮以我守,胡为频频苦我民。
嗟此小邑屡荒旱,更有冠盖如飞翰。
同行奔走孑无遗,况复迢迢一河岸。
至如僻地客少过,小民从容里田畔。
卒岁不闻力役征,生平不识水揽漫。
祈寒暑雨仍咨嗟,起向官府坐长叹。
我民何独生水乡,行役修堤曾不惮。
数十年来此邑疲,里闬萧条半逃窜。
有如偏累苦不休,谁不星星各解散。
呜呼天地生人各一方,不须冲疲苦较量。
我闻卫河东岸去,下海曾不百里强。
水没田舍固难当,水归大海亦其常。
安得排决令东注,年年不复此堤防。
《秋水篇》【明·潘榛】芦台七月足秋水,一望苍茫烟波里。卫河北来势欲吞,滹沱东下疾如矢。汪洋千顷静不风,瞬息惊涛百丈起。渔人不敢试舟航,千夫万夫立水涘。皇皇蚁穴忧其崩,高岸重堤未足恃。嗟我无能分民忧,几回欲与河伯死。却意河伯岂无灵,杀时犉牡修禋祀。侵晚水势若为消,我士我民沾沾喜。忆昔当初二月春,土功百里若云屯。畚锸仓皇务农废,移家仍复住河滨。堤筑何止千万丈,胼胝何止数十旬。富人仆赁或哿矣,伤哉零丁此孤贫。籴得城中数升米,幼妇稚儿共采薪。糟糠不厌强赴役,稍息犹恐督吏嗔。五月六月工方歇,遥看凹面堤嶙峋。准拟中流今砥柱,何来大水又浸沦。以我修兮以我守,胡为频频苦我民。嗟此小邑屡荒旱,更有冠盖如飞翰。同行奔走孑无遗,况复迢迢一河岸。至如僻地客少过,小民从容里田畔。卒岁不闻力役征,生平不识水揽漫。祈寒暑雨仍咨嗟,起向官府坐长叹。我民何独生水乡,行役修堤曾不惮。数十年来此邑疲,里闬萧条半逃窜。有如偏累苦不休,谁不星星各解散。呜呼天地生人各一方,不须冲疲苦较量。我闻卫河东岸去,下海曾不百里强。水没田舍固难当,水归大海亦其常。安得排决令东注,年年不复此堤防。
https://shici.929r.com/shici/GJRKZ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