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吏无法施行良好政绩的自责和无奈。诗中“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如何能够恰当地掌握国家权力,而后文则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一句,诗人表示愿意把那些艰难的治理任务交给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完成。接着,“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无力感,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吟诵诗词的客人,不足以成为能够执掌节度的忠诚官员。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自我批评,他觉得自己虽然衣食无忧,但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来帮助那些贫困的人。随后的“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则是对自己仕途变迁的简单描述,从杭州到吴郡,时间从冬至春,环境和心情都有所转变。
接下来的“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一句,通过对官印使用频繁与日常生活中工具耗损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官位上的无能为力以及职责更迭的无奈。“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则是描绘诗人在不同地方任职时所见到的场景。
最后,“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一句,诗人感到了深深的羞愧,因为自己既没有能力为百姓做实质性的好事,也无法真正地服务于民众,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一些迎来送往的礼节。
这首诗通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批评,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官员,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对于施政无效的深切忧虑。
识子十年何不遇,只爱欢游两京路。
朝吟左氏娇女篇,夜诵相如美人赋。
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柳色偏浓九华殿,莺声醉杀五陵儿。
曳裾此日从何所,中贵由来尽相许。
白裌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台郎与。
新诗乐府唱堪愁,御妓应传鳷鹊楼。
西上虽因长公主,终须一见曲陵侯。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
八鸾五凤纷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
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
九州下视杳未旦,一半浮生皆梦中。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