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杖何曾吝,浮云只自阴。
春花方蓓蕾,天地与歌吟。
自尔穷幽兴,何须问赏音。
钟期双耳孔,千古杳难寻。
藜杖何曾吝,浮云只自阴。
春花方蓓蕾,天地与歌吟。
自尔穷幽兴,何须问赏音。
钟期双耳孔,千古杳难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步山间的情景,以藜杖为伴,不畏浮云遮望眼,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情怀。首句“藜杖何曾吝”表达出诗人对行走山间的自在与享受,藜杖作为行路的工具,却并未成为束缚,反而增添了行走的乐趣。接着“浮云只自阴”,暗示了诗人面对困难或阻碍时的淡然态度,仿佛浮云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会影响内心的宁静。
“春花方蓓蕾,天地与歌吟”两句,将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巧妙结合,春花虽未完全绽放,但诗人的心中已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天地万物与他的歌声共鸣,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自尔穷幽兴,何须问赏音”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世界的满足,而非外界的认可或赞赏。他享受于探索自然的奥秘与乐趣之中,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自我内心的体验,无需他人的认同。
最后,“钟期双耳孔,千古杳难寻”引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象征着知音难觅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钟子期,而真正的知音却难以在古今找到,表达了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以及对孤独与自我探索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知音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终年九陌行,要路迹皆生。
苦学犹难至,甘贫岂有成。
病携秋卷重,闲著暑衣轻。
一别林泉久,中宵御水声。
巴字江流一棹回,紫袈裟是禁中裁。
如从十二峰前过,莫赋佳人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