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溪头月几湾,数椽茅屋静依山。
春寻笋蕨携篮出,秋忆蒪鲈放艇还。
翠石摊云诗卷湿,高松滴露酒杯寒。
丹炉茶灶清堪适,徒向南天引目斑。
紫水溪头月几湾,数椽茅屋静依山。
春寻笋蕨携篮出,秋忆蒪鲈放艇还。
翠石摊云诗卷湿,高松滴露酒杯寒。
丹炉茶灶清堪适,徒向南天引目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紫水溪头月几湾”,以“紫水”点明了水色之美,“月几湾”则勾勒出月光洒在溪流上的柔美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下来,“数椽茅屋静依山”一句,通过简朴的茅屋与山的和谐共处,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自然之美。
“春寻笋蕨携篮出,秋忆蒪鲈放艇还”两句,分别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乡村生活场景。春天里,人们带着篮子去寻找新鲜的竹笋和蕨菜;秋天时,则划着小船回忆起品尝美味的蒪鱼和鲈鱼的情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季节更替下的乡村生活多样性,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与享受。
“翠石摊云诗卷湿,高松滴露酒杯寒”则是对诗人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翠绿的石头上仿佛铺满了云雾,诗卷被湿润的空气浸透,高大的松树上露珠滴滴,让酒杯显得格外清凉。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最后,“丹炉茶灶清堪适,徒向南天引目斑”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丹炉与茶灶的清雅,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处繁华世界,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而“徒向南天引目斑”则可能暗含对远方或理想世界的向往,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乡村生活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接舆叹凤德,宣尼感祥麟。
狂圣虽不同,明哲俱全身。
达生贵无我,和光混埃尘。
斯文苟不丧,美璞终见珍。
泰运属明圣,彤庭布纯仁。
高冈赓鸣和,深渊跃潜鳞。
子何固山泽,不念苍生屯。
愿施素所蕴,骑箕补星辰。
不然当大饮,莫负头上巾。
不作仙与佛,不誉墓中人。
坦荡宇宙间,长与元气亲。
天地育群物,衰荣迭新故。
苟非金石资,畴能保晨暮。
水逝不复西,叶凋长辞树。
昨日眼中人,今朝陇头墓。
永寐长夜台,无时见明曙。
感此心悲伤,彷徨以怀顾。
彭殇均朽化,何术可独固。
吾将营姹女,九转童颜驻。
鼎湖有飞龙,乘之上升去。
愿从轩辕游,复与王乔遇。
呼吸元和精,服饵玄牝素。
万期为须臾,八荒等庭户。
俯视闾门间,茫茫日尘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