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物物尽欣怡,不到人间寒自眉。
愿得清时同贞观,旅行终日不忧饥。
春来物物尽欣怡,不到人间寒自眉。
愿得清时同贞观,旅行终日不忧饥。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诗人感到无比欣喜的景象。"春来物物尽欣怡",生动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令人心情愉悦。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在单纯的春光中,他深思着社会现实,"不到人间寒自眉",暗示了世间仍有困苦和不平,使得诗人眉头微蹙,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希望在清明的时代能像唐朝贞观之治那样,百姓安居乐业,"愿得清时同贞观"。这样的愿景让诗人即使整日游历在外,也不再为温饱忧虑,体现出他对公正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深深关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寓言式的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个人理想的期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情怀。
桃源一臞儒,意气郁何壮。
削迹红尘中,筑亭白云上。
溪声听逸响,山色阅殊状。
谅是永幽栖,岂伊暂清旷。
若人有灵气,战胜神更王。
乃知先圣裔,风流标素尚。
嗟予晚闻道,兹事夙所向。
得兴雪月交,理棹会一访。
棒头取證,撒土撒沙。喝下承当,承虚接响。
向上向下,转见颟顸。说妙谈玄,和泥合水。
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
平地欺人,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
掉棒打月,佛祖凡圣,拈向一边。
红霞穿碧落,白日绕须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