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云卧一身閒,惟有君来萧寺间。
既是君平为世弃,不妨巢父掉头还。
平生学道鱼千里,晚岁参禅豹一班。
惟有圣贤真实地,吾侪努力莫辞难。
三年云卧一身閒,惟有君来萧寺间。
既是君平为世弃,不妨巢父掉头还。
平生学道鱼千里,晚岁参禅豹一班。
惟有圣贤真实地,吾侪努力莫辞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三年来一直独自在深山老林中修行,除了偶尔有尊者到访萧寺外,几乎与世隔绝。诗中的“君”指的是尊者或同道之人,对于这样的交往,隐居者表示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不妨碍自己继续修行的道路。通过“巢父掉头还”的比喻,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坚持。
诗人提到自己一生中学习道术如同鱼跃千里,晚年则专注于禅定,心性澄明,如同豹变一般。最后,诗人强调只有圣贤之士才能达到真实的地步,他的人生态度是努力不懈,决不辞难。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至高境界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对道法修持的执着和坚定,以及对圣贤之士的敬仰与向往。
人皆有离别,我别不忍道。
惟应付梦幻,事已共一笑。
忆昔与仲别,秦淮汇秋潦。
相望一叶舟,目断飞鸿杳。
伯兄阳羡来,万里踰烟峤。
未温白鹤席,已饯罗浮晓。
江边空忍泪,我亦肝肠绕。
崎岖七年中,云海用浩渺。
岂知羌村晚,惊拜杜陵老。
干戈虽事异,欢喜动夷獠。
山川旧悽惨,云物今清好。
不似玄都桃,秋风不堪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