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非亲所乐,至枉道而行。
虽以三牲养,难辞不孝名。
倘非亲所乐,至枉道而行。
虽以三牲养,难辞不孝名。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孝道,诗人强调真正的孝顺并非仅仅出于外在的形式或物质供养,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倘非亲所乐,至枉道而行",意思是如果所做的不是父母真正喜欢的事,即使表面上做得再周到,也是偏离了孝的本意。"虽以三牲养",指的是用牛羊猪三种牺牲(古代祭祀常用的祭品)来奉养父母,但这并不能替代真诚的情感。最后,诗人指出这样的行为难以洗脱不孝的罪名,因为孝顺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关爱,而非表面的仪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孝道的真谛,强调内在情感的重要性,对现代社会理解孝顺仍有启示意义。
已师杖奇竹,坐亦不去手。
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
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
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
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
池塘春色归,波水已极目。
凫雁稍下来,垂杨舞新绿。
登临不惮远,枉径入重复。
已见数种花,参差隔脩竹。
非特野兴长,彩翠动华屋。
沁园天下名,鲁馆当年筑。
百年犹盛丽,风景冠辇毂。
当时手种植,仰视皆乔木。
主人况仁贤,客至初不速。
跻攀脚力尽,更酌以醽渌。
左右列图书,南北置殽簌。
夕阳整归骖,尚谓夜可卜。
明日忆胜游,长歌寄金谷。
轻舆兀兀乘朝晖,渐入山径行逶迤。
昨日喜与山相见,今日得与山相随。
山中老翁迎我笑,借问久矣来何迟。
答云王都富且乐,四方车马皆奔驰。
我虽疏慵亦勉强,天恩得邑方南归。
山林朝市不同调,公虽高简宜无讥。
老翁闻语更欢意,为我煮水烧松枝。
山家十钱得升酒,劝我引觞聊沃饥。
为翁一奏白雪曲,翁亦为我歌紫芝。
此声淡泊极有味,往往世俗无人知。
山中之乐有如此,嗟我舍此将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