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所愿学,岂不在昌黎。
独于训子诗,不为儿诵之。
遐哉善努力,固穷以为期。
平生所愿学,岂不在昌黎。
独于训子诗,不为儿诵之。
遐哉善努力,固穷以为期。
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全祖望之手,名为《家讯至知昭儿已就塾(其三)》。全诗虽短,却蕴含深意,表达了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后辈寄予的厚望。
“平生所愿学,岂不在昌黎。”开篇即点明了学习的目标在于效仿韩愈(字昌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文风雄健、思想深刻著称,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诗人以此激励自己和他人,追求学问的精进,以韩愈为榜样。
“独于训子诗,不为儿诵之。”这里转而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态度,似乎在说,虽然推崇韩愈的教育理念,但并不直接将他的教诲通过诵读的方式传授给子女。这可能意味着,诗人更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遐哉善努力,固穷以为期。”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后辈的期望与鼓励。鼓励他们要远大志向,勤奋努力,即使面临困苦也要坚持下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目标。这种对个人品质和毅力的强调,体现了儒家教育中重视品德修养的传统观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教育的深刻见解,也体现了对后人成长的殷切希望,以及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