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
《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全文
宋 / 李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学道求师久剑潭,岂缘枯朽预儒涵。

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

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

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èshàngguīluózhāngxiānshēng
sòng / dòng

xuéshǒuqiúshījiǔjiàntányuánxiǔhán

zhìzhīshìtóngguīgōngpàntán

wèijièlǎoshāngyánxiàoxiéhánshìzhòngsān

guòtíngruòwènlùnshīyìngwèncóngshuíxuézhǐnán

翻译
长久以来我学习道术,寻找良师于剑潭边,难道是为了枯朽之身预先接受儒家熏陶。
追求知识和事业的目标都遵循着道理,自我约束的功夫无需多言就能显现出来。
还未曾赢得老商般的笑容赞赏,就已经像韩愈那样被世俗看重了三次。
如果有人在庭前询问诗歌礼仪,我应当回答是从谁那里学来的指南针。
注释
剑潭:比喻深奥的学问或隐秘的修行之地。
儒涵:儒家的修养和学问。
致知:获取知识,格物致知。
克己工夫:自我约束的修炼。
老商:可能指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韩氏: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论诗礼:讨论诗歌的规则和礼仪。
指南:这里比喻指明人生道路或学术方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侗的作品,名为《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辞别师门、返回家乡之情怀的诗篇。

首句“学道求师久剑潭”表明诗人长时间追寻学问,寻找良师益友,如同久居剑潭,以此比喻其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接下来的“岂缘枯朽预儒涵”则是在说虽然已有一定的学识积累,但仍旧担心自己的学问不够深厚,犹如老树枯朽,无法预示未来的丰硕成果。

中间两句“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强调了诗人对知识与事业的追求,以及自我修养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这里的“致知”指的是达到真正的理解,“事业”则是学术研究或个人抱负的实现。"同归理"意味着一切都返回到合乎道理的轨迹上,"克己工夫判立谈"则是在说通过自我克制和不懈的努力,可以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论断。

在“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这两句中,“老商”指的是古代贤者商山四皓,他们隐居而不仕。诗人表达自己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隐逸,但却已经和世俗的繁华隔绝,保持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而“韩氏”可能是指当时有名的学者或官员,诗人通过此举表明自己的选择与众不同。

最后,“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则是在说,当有人询问关于诗歌或礼仪的讨论时,应该向诗人自己查询,因为他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能够引导他人。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学识、修养与个人抱负的追求,以及对过往师承与自我成长道路的反思。

作者介绍
李侗

李侗
朝代:宋

(1093—1163)宋南剑州剑浦人,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从学罗从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退居山里,谢绝世故四十余年,讲经说道,启迪后学,答问不倦。虽清贫而怡然自得,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朱熹尝从受业,得其传。卒谥文靖。有《李延平先生文集》。
猜你喜欢

湖上杂兴四首·其二

漾漾莲舟系古槎,沈沈波影照乌纱。

多情最喜台中客,乘兴能看水际花。

(0)

观城歌七首·其六

大北门西掷甲山,山头古庙草斑斑。

中丞驻马看遗像,认得将军旧姓关。

(0)

次正斋韵题石冈图

白石冈头榆柳新,苍苍茅屋掩深春。

山翁不注扬云易,怪底门无问字人。

(0)

次韵寄王光生四首·其三

博得荆南五裤歌,一钱囊底奈贫何。

匣中犹有龙泉在,閒就巴江石上磨。

(0)

柬马公顺同年

三载风尘一见难,每将书札报平安。

梁园幸是同官地,春月春花却自看。

(0)

赵文昌中乙榜雨中感怀见遗走笔和荅·其三

撚断吟须字未安,短歌聊尔代长叹。

春风座上无边景,漫道儒官是冷官。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