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辞阙下,冬半入闽中。
计日经三月,过山几万重。
巢林随宿鸟,遵渚逐归鸿。
几度看人面,孤踪叹转蓬。
秋深辞阙下,冬半入闽中。
计日经三月,过山几万重。
巢林随宿鸟,遵渚逐归鸿。
几度看人面,孤踪叹转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从京城秋末启程,穿越数月与万重山岭,最终抵达福建长汀的旅程。诗中充满了对旅途艰辛与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漂泊无定的感慨。
首句“秋深辞阙下”,点明了诗人离开京城的时间和地点,秋天的深沉预示着离别的哀愁。接着,“冬半入闽中”则展示了旅程的漫长与艰难,从秋末到冬半,时间跨度之大,暗示了旅途的不易。
“计日经三月,过山几万重”进一步强调了行程的遥远与艰苦,通过具体的数字“三月”和“几万重”来量化这段旅程的长度和难度,让人感受到诗人跋涉的辛劳。
“巢林随宿鸟,遵渚逐归鸿”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诗人自己比作宿鸟和归鸿,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的情景,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宿的向往。
“几度看人面,孤踪叹转蓬”则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多次见到不同的人,却始终感到孤独,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般,没有固定的归宿。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明代文人面对人生旅途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深思。
枞阳山市枕江濆,何陋廛阛只为君。
此日羊昙重下泪,百年端木永离群。
霜风激激团亭水,天日昏昏大泽云。
正是平生停棹地,招魂当复细论文。
黄山天半卅六峰,包含云海蟠奇松。
忽乘风雾走江岸,横入江心如卧龙。
风清雾霁水摇碧,远见初日穿玲珑。
烟鬟俯仰久未定,玉圭角立谁为宗。
十年前再入春谷,每下篮舆支短筇。
枫丹照眼秋锦乱,茶香薰鼻春焙浓。
山中犹未识山好,正坐一障藏千重。
轻舠兀坐忽昂首,有似故人天际逢。
凋零绿鬓尘埃后,借问青山好忆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