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馀寒恋敝裘,焚香瀹茗近清修。
古人不见来日远,小睡为佳书味留。
太史周南多感愤,贾生湘水悟浮休。
境迁不觉尘怀冷,梦入松风万壑秋。
春尽馀寒恋敝裘,焚香瀹茗近清修。
古人不见来日远,小睡为佳书味留。
太史周南多感愤,贾生湘水悟浮休。
境迁不觉尘怀冷,梦入松风万壑秋。
这首诗《春尽》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春尽之时,余寒未消,穿着旧衣,焚香品茗,静心读书的情景。诗人在古人的智慧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寻求共鸣,通过短暂的小憩,让书中的韵味在心中久久留存。
“春尽馀寒恋敝裘”,春天已逝,空气中仍带着一丝凉意,诗人依恋着旧衣,仿佛在与季节的更替做最后的告别。“焚香瀹茗近清修”,点上香,煮一壶茶,接近内心的清净修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古人不见来日远,小睡为佳书味留”,虽然古人已逝,但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却如同书中的味道,长久地留在心中,让人在短暂的休息中也能感受到其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太史周南多感愤,贾生湘水悟浮休”,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位文人——周南和贾谊的故事,他们或因时局动荡而感慨,或在湘水边领悟到世事无常。这不仅是对古人经历的回顾,也是诗人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境迁不觉尘怀冷,梦入松风万壑秋”,随着环境的变化,心中的尘埃似乎也变得清凉,仿佛进入了松林间的秋风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春尽之时,诗人以静心的方式,与古人对话,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启示,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