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缺月风露秋,夜虫催织寒飕飗。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
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
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
孤桐缺月风露秋,夜虫催织寒飕飗。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
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
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廷鸾的作品,名为《题王氏琴清堂》。诗中的意境和用词都体现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深邃。
开篇“孤桐缺月风露秋,夜虫催织寒飕飗”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景象,孤立的桐树在缺月之下承受着风和露水的洗礼,而夜晚的小昆虫则开始了它们的纺织工作,这种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小事物的关注。
“拂床文字翻叶叶,古心埋没从何求”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往文人雅士风范的怀念与追寻。诗人似乎在书桌前翻阅着古籍,字里行间寻觅着那些埋藏已久的心声和情感。
“客来洗予筝笛耳,清圜琅然散百忧”写的是友人到访,通过弹奏筝(一种古代乐器)和吹奏笛子来净化心灵,以清澈圆润的声音驱散烦恼。
“南窗无弦鼓愈淡,焦尾有桐弃不收”则描绘了一种放弃和淡然。诗人似乎对那些曾经珍视的乐器现在却变得无关紧要,有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怀。
接下来的“卓哉奇士千载去,已矣奇弄万古休”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流传千古、不朽的艺术和智慧的一种赞叹,同时也有一份历史长河中个人渺小的感慨。
“江左诸王孙子俦,琴清之堂遗风流”提到了历史上的名族与人物,他们在琴清堂留下的文化遗产依然流传。
“飞泉爽籁十二操,铿锵浮玉鸣天球”则是对音乐艺术的赞美,这里的“十二操”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曲体裁,表达了诗人对音乐之美、之神的深刻感受。
“文王宣父次第作,此身还见大雅不”中,“文王”和“宣父”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依旧传颂,这种文学艺术的传承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追求与期待。
“收拾书囊杂钓具,伴君携琴隐林丘”则表达了一种退隐山林,放下尘世纷扰,只带着书籍、钓具和琴,从事田园生活的愿望。
最后,“作诗一为写奇趣,此生此兴长悠悠”显示了诗人对创作诗歌的热爱,以及这种热情将伴随他的一生,永无止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历史、音乐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的情操。
凝香不散重帘静,帘外纵横聚花影。
薄寒犹解剪红衣,一曲珊瑚钩正冷。
隔院微闻弦索鸣,嘈嘈切切远含情。
美人自学翻新调,不作当时《子夜》声。
光阴荏苒如飞电,海水东流无日转。
遵渚初传归塞鸿,雕梁又欲栖吴燕。
栖吴燕,春将晚,庭下残红吹渐满。
秉烛狂游惜岁华,露华浸透罗衫短。
何处清歌声未已,莲花杓小倾芳醴。
更筹几换啼乌起,月落西南淡如水。
香林曲抱流,竹户昼常阖。
枯涧一彴横,清阴万竿纳。
行逢幽鸟唤,径屡黄叶踏。
古柏两离立,苍色照坏衲。
植根忠孝王,历八百膢腊。
孤筠倚檐空,忍草到阶合。
瘦句传惠洪,余韵尚绕榻。
缅怀缔造初,辛苦把茅搭。
佛髻不受尘,禅枝稳栖鸽。
寒烟冒蔬畦,不碍野花杂。
漻然梵唱清,邻磬远相答。
斜阳一挥手,路转见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