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春深燕子泥,卷帘不记燕归时。
牡丹又逐朝霞散,亟课残经更不知。
一点春深燕子泥,卷帘不记燕归时。
牡丹又逐朝霞散,亟课残经更不知。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一幕,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画面感。诗人以“一点春深燕子泥”开篇,巧妙地将春天的生机与燕子的忙碌融合在一起,燕子在春深时节衔泥筑巢,忙碌而充满活力,仿佛是春天的使者,为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卷帘不记燕归时”,诗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卷起窗帘,却忘记了燕子何时归巢,侧面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对燕子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匆匆。
接下来,“牡丹又逐朝霞散”,牡丹花在朝阳的映照下绽放,色彩斑斓,如同朝霞般绚烂,不仅展现了牡丹的美丽,也象征着生命的灿烂与短暂。牡丹的盛开与朝霞的消散形成对比,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最后,“亟课残经更不知”,诗人急切地诵读佛经,却对周围的世界浑然不觉,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这一句与前文的自然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里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交织的画面,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内心世界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宋诗中常见的哲理与情感的双重表达。
能公住岭南,正观呼不起。
忠公客中禁,朝恩不为累。
道人无净秽,所遇忘嗔喜。
悟公清净人,心厌纷华地。
慧林虚法席,去有迟迟意。
投身淤泥中,佛法何处是。
引身山林间,过患差无几。
力小难自欺,心安似无愧。
悟世常失人,违心辄丧己。
徐行勿与较,乘流得坎止。
君看净因揩,志以直自遂。
杀身竟何益,犯难岂为智。
去住本由天,毋求亦无避。
相期明且哲,大雅亦如此。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从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徇秦穆,要自不得已。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馀。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