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从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徇秦穆,要自不得已。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从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徇秦穆,要自不得已。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对秦穆公墓的感慨之作。诗人首先提到秦穆公坟上的三良士,他们虽被逼无奈而死,但并非毫无价值,他们的忠诚与勇敢令人敬佩。诗人接着引用田横的故事,暗示三良的牺牲并非盲目效忠,而是出于无奈。他批评孔子对三良之死的质疑,认为君子不应以侯嬴的行为来揣测他们。
诗中提到秦穆公的功绩,如吞并西周,以及他对待臣下的信任,如尽力辅佐康公,表明穆公并非滥杀无辜之人。最后,诗人强调三良的殉难并非出自个人私欲,而是形势所迫,体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述,表达了对忠诚与无奈选择的深沉思考,同时也揭示了对秦穆公和三良士品德的赞赏。苏辙的笔触简洁有力,情感深沉,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