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
后世声名高白日,当年荣利等浮云。
屏除忧愤归禅寂,消遣光阴在酒醺。
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还不到君分。
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
后世声名高白日,当年荣利等浮云。
屏除忧愤归禅寂,消遣光阴在酒醺。
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还不到君分。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令的作品,名为《读白乐天集》。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白乐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声名与世事无常的感慨。
“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开篇即以白居易的墓所在地——洛阳北邙山为背景,描绘出诗人身后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如同一个孤独的坟墓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绮丽文指代、唐时期流传下来的三千余首诗歌,这里强调了白居易作品的宏大与深远。
“后世声名高白日, 当年荣利等浮云。”诗人通过对比后世给予白居易极高评价与当时他所获得的荣华富贵,表达了时间流逝后,真实价值与虚幻的荣耀之间的差异。这里“声名”指的是白居易在历史上留下的诗歌声誉,而“荣利”则是物质上的享受和社会地位,这两者最终都如同浮云一般不稳固。
“屏除忧愤归禅寂,消遣光阴在酒醺。”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面对世事变化时的心境。通过屏蔽掉忧虑和愤懑的情绪,他选择回归到宁静的禅定之中,以此来平复内心。在“消遣光阴”一句中,“光阴”指的是时间流逝,诗人在饮酒中寻找片刻的慰藉。
“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还不到君分。”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了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他们的诗歌如同深不可测的大海。而“竹符”指的是书信或诗文中所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这里隐喻了即便是这些伟大诗人的作品,也难以触及到白居易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分量。"君分"暗示白居易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首诗通过对白居易及其文学成就的颂扬,展现了王令对唐宋诗人作品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的声名与历史评价的思考。
昔闻东郭先生者,处士宁非是远孙。
空有新诗喧一邑,竟无明诏老孤村。
雷琴酷爱应同殉,草字尤工惜不存。
复说归从葱岭去,骚成何路可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