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龙西作但见尾,舜服龙章临斧扆。
昌黎石鼎囷蠢吟,此诗真可泣神鬼。
得非永嘉陈画龙,此纸钱塘叶兰翁。
挂龙西作但见尾,舜服龙章临斧扆。
昌黎石鼎囷蠢吟,此诗真可泣神鬼。
得非永嘉陈画龙,此纸钱塘叶兰翁。
这首诗是由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题画龙首》。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这一神圣动物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
“挂龙西作但见尾”,这句表达了画家在创作时只描绘龙的尾部,留给观者无限想象。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智慧与好运,作者通过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使得龙显得更加神秘和强大。
“舜服龙章临斧扆”,这里提到的是舜帝的服饰上绣有龙纹,这不仅展示了古代皇家威仪,也反映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权力象征的地位。同时,“临斧扆”则描写了一种艺术创作时的专注和投入。
“昌黎石鼎囷蠢吟”,昌黎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思想家苏轼,他曾赋诗于石鼎上,表现出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艺术的高尚追求。这里的“囷蠢吟”形容诗人在大自然中吟咏诗词的情景,充满了对自然美和文化传承的赞美。
“此诗真可泣神鬼”,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首诗深刻情感的共鸣,这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的认同,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颂扬之词。这种文化情怀的强烈表达,足以打动天地之间所有有灵性的存在。
“得非永嘉陈画龙,此纸钱塘叶兰翁”,最后两句诗文中提到了永嘉陈(陈永嘉)和他的绘画龙,以及画家叶兰在纸上所作的作品。这里的“得非”用以疑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艺术品是否能与这首诗相媲美的深思。这不仅是对当时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于艺术传承和个人成就的关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龙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龙的神圣与艺术创作的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
阿旦东山著乾坤,十雨世界三登村。
阿安东山著一身,白云保社明月邻。
此山祗合馆此客,千载阿谁敢争席。
赵侯玉立隆准孙,洗空凡马追古人。
千山万水略行遍,一锥卓住东洋岸。
东洋山麓东复东,筑堂折简招两公。
倒提北斗酌银汉,灵山作樽江作钟。
浩歌小袖经纶手,笑与两公举天酒。
东山今属赵家庄,敬请两公迁别乡。
兔目著花官样黄,冰轮飘子秋风香。
谁骑瘦马踏词场,澹翁庭阶玉雪郎。
天于贤佞真不省,不应阿翁有阿永。
景升儿子漫谷量,未识一丁惟啖饼。
阿永胸中几许书,石渠奄有仍更馀。
毛锥半点不籧篨,羽镞一脱无犀渠。
当家衣钵更谁付,锁厅小借梯云路。
澹翁严冷纵不嬉,归来膝上安文度。
雨眠起宵坐,搔首偶不欣。
孤念元无感,怀我同社人。
昨日林先生,抱经出成均。
初闻为渠喜,忽悟谁我亲。
缅然记宿昔,夜款水际门。
微月耿秋寂,幽蛩慨凉新。
论诗煮豆粥,粥熟天已晨。
先生补天手,万象焉能春。
若非千载仰,却要今世珍。
圣门旧传业,不在先生身。
雪前何有松,燬中谅非珉。
论思尺有咫,决去曾逡巡。
谁言我无耳,老矣未有闻。
先生又舍我,离别尚足云。
桂山玉笋立,桂水罗带纹。
得句能寄似,不须持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