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砻岩》
《砻岩》全文
宋 / 林岊   形式: 古风

尝闻仙人渡海术,授以尺杖如飞龙。

凭虚闭目不敢瞬,波涛汹涌喧天风。

兹岩山窟飞海岸,直扫一涧声何雄。

瞑行千步水入耳,明探万壑云生胸。

嵚崖滴乳芝玉脆,剜穴喷水莲腮红。

神仙缥缈在何许,心平意定天为通。

此行况复匪游戏,出门借问春耕农。

(0)
注释
仙人: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人。
尺杖:比喻神奇的法器或工具。
凭虚:凌空、悬浮。
瞑行:在黑暗中行走。
芝玉:形容洁白如玉的石头。
剜穴:挖掘洞穴。
春耕农:春季耕田的农民。
翻译
曾听说仙人有渡海的法术,传授给我一根像飞龙般的尺杖。
我紧闭双眼悬空而行,不敢稍作眨眼,海浪滔天,风声震耳。
这岩石山洞紧邻海边,尺杖挥动,涧水之声豪壮无比。
我在黑暗中行走千步,只觉流水入耳,明亮处探索万壑,云雾在我胸中翻腾。
峭壁上的滴水如乳汁般晶莹,洞穴中的泉水如莲花般娇艳。
神仙的踪迹如此飘渺,心静如水,万物皆通。
这次行程并非游戏,出门前还询问了农夫春天的耕种事宜。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林岊的《砻岩》描绘了一幅奇特而神秘的海上仙人景象。诗中通过“尺杖如飞龙”和“凭虚闭目不敢瞬”的描述,展现了仙人驾驭海浪的神奇能力,以及渡海时的庄重与专注。诗人运用“兹岩山窟飞海岸”至“剜穴喷水莲腮红”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岩间的自然景观,如泉水奔流、洞穴喷水,仿佛仙境般瑰丽。

最后两句“神仙缥缈在何许,心平意定天为通”,表达了诗人对仙人踪迹的追寻和内心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心境平和的哲理。整首诗寓言性较强,既有对仙人传说的赞叹,又融入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宋诗的意境之美。

作者介绍

林岊
朝代:宋

林岊,字仲山,号苍林子,福州沙堤人,林慎思十二世孙。少颖悟勤奋好学。六岁诵诗书,八岁通九经,九岁赴京,中奇童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中解元。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两应宏词。京镗丞相以其连中三大科,特授福州睦宗院教授。宝庆三年(1227),知汀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在汀州创书院二所,与六邑士讲订诗书,邑学皆有祠祀之。后改知漳州,再知邕州,奏准桂、越接壤互市通商、抚边安民。荐谢升卿至安南。林岊以奇童科显,连中三大科,官至太常少卿。德足以善政化民,才足以理烦治剧。著有《毛诗讲义》传世。
猜你喜欢

夏日山居周砺斋太史奉使周藩过邑见访赋赠二首·其二

夏日门常掩,何因驻使车。

时同河朔饮,地似武陵渔。

天地容高枕,烟霞有定居。

莫将奇字问,独少著成书。

(0)

天界寺禅房呈讱庵棠轩二丈

萧晨游法苑,迥眺出云峰。

秋色霜前雁,寒声雨后钟。

酒随陶令醉,谈许惠休从。

何意风尘地,居然白社踪。

(0)

朱大司空挽歌八首·其四

缅想三朝事,声华似梦中。

职分虞百揆,爵视汉三公。

忼慨回天力,酸辛盖世功。

惟馀秋陇上,萧瑟白杨风。

(0)

雪中登楼看山歌

月中看山不辨色,雪中看山不辨影。

阑前九叠锦屏张,一时幻作虚无境。

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濛。

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

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

那令有雪却无山,倚楼满目成㵳泬。

山亦非真无,雪亦非常有。

自顾梦觉身,至竟谁为偶。

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

(0)

灵岩送别琢吾

山馆夜不寐,起视明星微。

北斗挂楹牖,天河垂欲晞。

客行一何遽,申旦从此辞。

十年聊一晤,此后长相思。

斗酒不得醉,涕下沾裳衣。

君如山上云,作雨弥天施。

我如涧中石,抱此不化姿。

浮沈各有以,本自相因依。

寸心苟不渝,安在合与离。

愿言保黄发,待子成功归。

(0)

七月十五夜小亭玩月

尊酒凭阑客思孤,万家明月对冰壶。

不知檐外秋多少,一夜飞霜下井梧。

(0)
诗词分类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诗人
朱浙 袁绶 贡师泰 郭辅畿 王镃 何振岱 周是修 仲并 李时勉 俞彦 王松 张家玉 沈遘 袁燮 黄燮清 王士禄 贡奎 郑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