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和理想境界的一面。诗中“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两句,通过对比设置出一位不凡的牧羊少年,他可能是一个拥有高洁气质或特殊身份的人物。接下来的“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牧羊少年所象征的自由和超然生活状态的向往与羡慕,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则是对那些沉迷于红尘纷争的人们表示不解,他们为何不能超脱世俗的羁绊。这里的“繁华子”指的是那些追逐物欲、沉溺于五光十色的普通人,而“扰扰何所迫”则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无奈境遇的同情和不解。
最后两句“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则是借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元素,提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昇华的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昆山是一处神秘的地方,而“采琼蕊”和“炼精魄”都是指通过修炼来达到灵魂纯净、肉身不朽的过程。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更透露出他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世间纷争的淡泊态度。
向天涯、丝管已难听,何堪恁伤春。
算怜卿怜我,无双倾国,第一愁人。
仿佛妒花风雨,逐梦入行云。
芳约啼鹃外,回首成尘。
占取人天红紫,早颓圆断井,分付消魂。
拌随波未肯,何计更飘茵。
便三生,愿为香土,费怨歌,谁惜翠眉颦。
肠回处,只青衫泪,得似红巾。
春原草宿。酿湿痕作影,光散林麓。
近水偏多,避月还明,飞飞自照幽独。
西风不醒雷塘梦,化万点、秋魂相逐。
更那堪,雨暗黄昏,败井废苔凝绿。
还记荷亭露坐,小池乍退暑,凉气吹烛。
绕遍花阴,巧入湘帘,笑倚画罗同扑。
而今一院繁星乱,但冷飐、萧萧疏竹。
等恁时,闲贮绡囊,怕展翠笺重读。
绿阴时候,寒暖难将息。
遥山几重遮眼,芳草向人碧。
不分弦尘柱缓,板引都萧瑟。晚云离席。
阳关休唱,客舍杨枝借颜色。
未老江关庾信,文采留南北。
试觅沧海成连,别梦怜风月。
道是天涯语笑,付与闲筝笛。玉琴横膝。
垂帘罢鼓,雨细烟深迟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