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的孤独与愁绪之情。"秋来愁更深",秋天到来之际,心中的忧伤变得更加深重,显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与寂寞。"黛拂双蛾浅"中的“双蛾”指的是眉毛,此处暗示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如同轻轻拂过的眉宇之间的细微变化。
"翠袖怯春寒"一句,通过对衣袖(翠袖)的描写,反映了秋日的凉意,"怯"字表达了一种畏惧和不适,这里的“春寒”实则是指深秋时节的冷清。"修竹萧萧晚"则通过竹林在秋风中的声响,增添了一份凄清与孤寂。
诗人接着写道:"此意有谁知",表达了作者内心感受的隔绝和无人理解的苦恼。"恨与孤鸿远"一句,通过“孤鸿”这个形象,传递了一种离群索居、寂寞难言的情怀。
最后两句"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描绘了诗人在秋风中站立,面对着西边的风,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哀愁。而“又是重门掩”则暗示了一种封闭与隔绝,如同门被紧紧关闭,外界的一切都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以及对衣袖、竹林声响等细节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在深秋时节中的孤独感受和无尽的愁绪。
马齧麦,仆饮冰,北风轩轩摇丘林,霖霪十日吁可惊。
南山喜见朝日升,寻阳北岸霜泥薄,穷腊独为千里行。
五里聊一止,十里复一息。
杨柳弄轻黄,已作春颜色。
川原入眼虽似快,时节去家还可惜。
齧麦不须饱,饮冰勿畏寒。
起鞭移担复五里,帝乡即在须臾间。
悠哉役夫勉桓桓,征途几何莫永叹,亦莫悲歌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