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东西塾,听书声。
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
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东西塾,听书声。
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
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满江红·寿某翁》。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平淡生活的赞美。
“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们在成熟的季节里嬉戏,而城市被鲜花的阴影所覆盖,这是对和谐自然环境的一种颂扬。
“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邻里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景。无论地位高低,都能享受平等的生活,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
“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这两句则是对个人生活的一种自我满足。既不追求过高的虚幻,也不忘记现实中的美好,每一刻都能享受生命中的小确幸。
“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 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对于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公正施政的期待。
“东西塾,听书声。长短卷,和诗成。” 这部分则是描写学习与文化生活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
“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 这两句表达了对美好家风的赞扬,对家族中长辈所保持的清白、和谐氛围给予高度评价。
最后,“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 这几句则是对历史人物或文化遗迹的一种提问与赞美,通过这些元素来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以及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拟卜何山隐,高秋指岳阳。
苇乾云梦色,橘熟洞庭香。
疏雨残虹影,回云背鸟行。
灵均如可问,一为哭清湘。
临水独相送,归期千里间。
云回逢过雨,路转入连山。
一骑行芳草,新蝉发故关。
遥聆茂陵下,夜启竹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