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骑一何催,山门昼未开。
高人终避世,圣主不遗才。
坐次欹临水,门中独举杯。
谁为旦夕侣,深寺数僧来。
传骑一何催,山门昼未开。
高人终避世,圣主不遗才。
坐次欹临水,门中独举杯。
谁为旦夕侣,深寺数僧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高人的生活景象和心境。开篇“传骑一何催,山门昼未开”表明时间紧迫,但山门尚未打开,这里“传骑”可能指的是外界的信息或是官府的使者,而“山门”则是隐逸之人所居住的深山之中。这样的对比设置,既突出了世俗世界的急促与自然山林的宁静,也反映了高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超然。
接着,“高人终避世,圣主不遗才”进一步强调了高人的选择,他决定远离尘嚣,而“圣主”则是对君主的尊称,表明即便隐逸之人,也被圣明的君主所赏识,这里的“不遗才”暗示着隐逸者并非无能之辈,只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坐次欹临水,门中独举杯”则是对高人的生活状态的具体描绘,他坐在水边,享受着清幽的自然景色,而“门中独举杯”,则可能是一种独自品酒的情形,或许是在思考人生,或是感怀时光。
最后,“谁为旦夕侣,深寺数僧来”表达了高人或诗人的疑问,他询问在这样寂静的环境中,有谁能够成为他的知音伴侣。随后“深寺数僧来”,则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即使是在深山古寺,也会有少数僧侣前来造访,这里或许隐含着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理解。
总体来说,诗中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流露出对知音难求的渴望,以及对精神交流的向往。
送子官何许,稽城十舍间。
清心向松竹,洗眼更湖山。
学问驹千里,功名豹一斑。
明年经郑驿,助我悦慈颜。
八窗空、展宽秋影,长江流入尊俎。
天围绀碧低群岫,斜日去鸿堪数。沈别浦。
但目断、烟芜莽苍连平楚。晨钟暮鼓。
算触景多愁,关人底事,倚槛听鸣橹。
英雄恨,赢得名存北府。寄奴今寄何所。
西风依旧潮来去,山海颉颃吞吐。霜月古。
直耐冷、相随燕我瑶芝圃。掀髯起舞。
看羱伏苍苔,龙吟翠葆,天籁奏韶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