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岁夏五每望雨,今岁夏五乃望晴。
所望虽殊愁则一,无非切切缘耕氓。
谚云麦收三月雨,十年鲜遇喜有徵。
黍高稻下亦齐种,青葱一律弥郊坰。
迩来滞霖忽时作,骤看行潦满谷坑。
芒种时过麦宜晒,雨多结穗虞回青。
如已登盘不能食,更令饥者难为情。
造物好生不如此,岂其吾意有满盈。
怕听檐前淅沥声,斋居怵惕心靡宁。
刘褒北风如可借,为吾驱彼愁云行。
往岁夏五每望雨,今岁夏五乃望晴。
所望虽殊愁则一,无非切切缘耕氓。
谚云麦收三月雨,十年鲜遇喜有徵。
黍高稻下亦齐种,青葱一律弥郊坰。
迩来滞霖忽时作,骤看行潦满谷坑。
芒种时过麦宜晒,雨多结穗虞回青。
如已登盘不能食,更令饥者难为情。
造物好生不如此,岂其吾意有满盈。
怕听檐前淅沥声,斋居怵惕心靡宁。
刘褒北风如可借,为吾驱彼愁云行。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望晴》。诗中表达了对天气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于农事的影响。乾隆皇帝在诗中提到往年夏季五月份期盼降雨,而今年却期盼晴天,尽管所望不同,但忧愁之情相同,皆因担心农民的耕作。
诗中引用了民间谚语“麦收三月雨,十年鲜遇喜有徵”,表达了对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接着描述了理想的农田景象:高高的黍子和齐种的稻谷,一片葱绿遍布郊野。然而,近期连续的雨水导致田间积水,影响了小麦的晾晒,担忧雨水过多会导致麦穗变青,无法收获。这种担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让饥饿的人们更加难以承受。
最后,乾隆皇帝表达了对自然界的不满,认为上天不应如此吝啬雨水,似乎自己的愿望已经得到了满足。他甚至希望借用北风的力量,驱散愁云,以缓解农民的忧虑和饥饿。
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古代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依赖,以及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