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都门外,低垂拂路尘。
更思南陌上,攀折赠行人。
行人经岁别,杨柳逐年新。
何当逢塞雁,重寄一枝春。
长忆都门外,低垂拂路尘。
更思南陌上,攀折赠行人。
行人经岁别,杨柳逐年新。
何当逢塞雁,重寄一枝春。
这首诗是宋代文彦博所作的《折杨柳》,以“折杨柳”这一传统习俗为题材,描绘了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长忆都门外”,诗人回忆起在都城门外的情景,那里的杨柳低垂,轻轻拂过地面的尘土,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接着,“低垂拂路尘”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杨柳的形态与环境的融合,仿佛每一根柳条都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
“更思南陌上,攀折赠行人。”诗人进一步想象,在南边的路上,人们会折下杨柳枝条赠予即将远行的旅人,这既是离别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沉的情感。
“行人经岁别,杨柳逐年新。”这两句对比鲜明,一方面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行人与亲友分别已久;另一方面则赞美了自然界的循环不息——杨柳年复一年地生长更新。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最后,“何当逢塞雁,重寄一枝春。”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在某一天能够遇到北归的塞雁,借此机会再次传递春天的信息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这一句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延续,也是对美好愿望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和谐、美好的向往。
综上所述,《折杨柳》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思念、时间流转以及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