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炮台横,白石冲潮激岸鸣。
一角残霞唐故刹,慈云庭院梵钟声。
大江东去炮台横,白石冲潮激岸鸣。
一角残霞唐故刹,慈云庭院梵钟声。
这首诗描绘了南普陀寺周边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首句“大江东去炮台横”,以“大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炮台横”则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两者结合,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蕴含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沉思考。
次句“白石冲潮激岸鸣”,通过“白石”、“冲潮”和“激岸鸣”这三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海浪拍打岩石时的壮观景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声响,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与力量感。
第三句“一角残霞唐故刹”,将画面转向了历史的维度,以“残霞”象征夕阳西下,寓意时光的流逝;“唐故刹”则是对古代寺庙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怀念。
最后一句“慈云庭院梵钟声”,以“慈云”比喻寺院的祥和氛围,而“庭院”则为这一氛围提供了具体的场景。梵钟声作为佛教仪式的一部分,不仅增添了宗教的庄严感,也进一步强化了整个画面的静谧与神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织,展现了南普陀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独特魅力,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是一幅融合了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的美丽画卷。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若过旗亭多取醉,不须吊古漫题名。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