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致通幽感,灵泉有虎掊。
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
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
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
胜致通幽感,灵泉有虎掊。
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
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
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水之境,通过对虎掊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然景物与生命力的强烈对比。"胜致通幽感"一句,通过“胜致”二字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胜景连连的情状,而“通幽感”则是指诗人在这深山中获得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悟,似乎与自然有了某种心灵上的交流。
"灵泉有虎掊"直接点出了诗中的主体——虎掊泉。虎掊,意为老虎挖掘之处,这里的“灵”字给泉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与力量。
接下来的两句,“爪抬山脉断,掌托石心拗”,则是对虎掊泉影响力的一种形象描述。老虎以其强大的爪子似乎能够撬动连绵的山脉,而“掌托石心拗”则进一步强化了这股力量,如同老虎用掌心托起坚硬如石的心脏,展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生命力。
"竹蔼疑相近,松阴盖亦交"两句转而描绘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和交织的松荫。这里的“疑”字和“亦交”给人一种遐想联翩之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
最后,“转令栖遁者,真境逾难抛”则是诗人对那些选择在这般景色中隐居的人所提出的一个挑战。这里的“转令”意味着劝导,而“栖遁者”则指那些寻求精神避风港的人。"真境逾难抛"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赞赏,即在这般景色中,人们可以找到更加深刻、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东林寺虎掊泉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触及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一片残阳景,朦胧淡月中。
兰芽纡嫩紫,梨颊抹生红。
琴阮资清格,冠簪养素风。
烟霄半知足,吏隐少相同。
踰年间生死,千里旷南北。
家居无见期,况乃异乡国。
破尽裁缝衣,忘收遗翰墨。
独有缬纱帱,凭人远携得。
施张合欢榻,展卷双鸳翼。
已矣长空虚,依然旧颜色。
裴回将就寝,徙倚情何极。
昔透香田田,今无魂恻恻。
隙穿斜月照,灯背空床黑。
达理强开怀,梦啼还过臆。
平生贫寡欢,夭枉劳苦忆。
我亦距几时,胡为自摧逼。
烛蛾焰中舞,茧蚕丛上织。
燋烂各自求,他人顾何力。
多离因苟合,恶影当务息。
往事勿复言,将来幸前识。
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
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倦见物兴衰,骤睹俗屯平。
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
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
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
五图发金记,九籥隐丹经。
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
冠霞登彩阁,解玉饮椒庭。
暂游越万里,少别数千龄。
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
何时与汝曹,啄腐共吞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