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釜嗟邻母,经旬值湿薪。
煎磨知物性,丰大转民贫。
康食心知愧,哀嚣听颇亲。
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
刮釜嗟邻母,经旬值湿薪。
煎磨知物性,丰大转民贫。
康食心知愧,哀嚣听颇亲。
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
这首诗名为《刮釜》,是宋代诗人周南所作。诗中通过描述邻里之间的生活艰辛,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刮釜嗟邻母"描绘了家中贫困,连煮饭的釜都得刮净以求食材,感叹邻居老妇人的艰难;"经旬值湿薪"则进一步强调燃料的缺乏,长时间找不到干燥的柴火。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忧虑。
"煎磨知物性"一句,寓言般地指出在艰难环境中,人们更能理解生活的本质;然而"丰大转民贫"又揭示出丰收反而加剧了贫困的现象,这种反常现象揭示了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康食心知愧",诗人反思富足者对于贫困者的愧疚之情,但"哀嚣听颇亲"又暗示了这种同情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困境。
最后两句"稻花伤昼雨,愁杀看书人"以景结情,稻花因雨水而凋零,读书人也为之忧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读书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悲愁。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社会批判意味。
一丘虽小势巉然,自古登临历几贤。
门惹白云常尽日,地藏灵剑不知年。
清欢相与随双旆,幽趣谁能解七弦。
每月来游存故事,郡中依旧有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