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铜瓶汲井浑,一畦花木对幽轩。
已看润色分枝叶,更惜清阴庇本根。
溪涧龙移泉化土,田畴龟拆草连村。
老夫亦有苏枯意,无力穿云浚水源。
稚子铜瓶汲井浑,一畦花木对幽轩。
已看润色分枝叶,更惜清阴庇本根。
溪涧龙移泉化土,田畴龟拆草连村。
老夫亦有苏枯意,无力穿云浚水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宁静的田园画面。诗人以稚子提着铜瓶从井中打水灌溉花木的情景开篇,展现出生活的质朴与童趣。"一畦花木对幽轩",幽静的小屋旁,花木生机勃勃,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园艺的细心照料。
接下来,诗人细致地描述了水分滋养花木的过程,"已看润色分枝叶",枝叶因水分而更加鲜亮,"更惜清阴庇本根",强调了保护根部的重要性,寓意着根基稳固才能长盛不衰。诗人借用水流比喻生命的源泉,"溪涧龙移泉化土",暗示着涓涓细流滋养大地。
田间地头,"龟拆草连村",龟裂的土地和连绵的村庄,反映出干旱的环境,也表达了诗人对改善农田条件的愿望。最后,诗人以"老夫亦有苏枯意"表达自己也有恢复土地生机的决心,但"无力穿云浚水源",揭示了行动上的无奈,暗含对水利设施改善的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浇花这一日常活动,寓言般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民生的关注,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
橹声摇破秋烟,红阑绿浪随诗砚。
乍来新爽,未收残暑,浅衫团扇。
紫漾觚棱,黄皴鸱尾,何王故殿。
叹陈宫艳曲,南唐小令,都翻入,新笳管。
忆昔祖龙开凿,沸东南、鬼愁龙怨。
那知添作,千年风月,万家莺燕。
今我来游,步留邀笛,渡亡麾扇。
但茫茫此水,时时流恨,绕金陵县。
寻去非花,看来若梦,秋光散落溪湾。
萧瑟离披,一天愁思回环。
西风荡破潇湘色,淡濛濛、冷雁前山。
最难禁,船在霜中,月在江干。
天生一种凄凉性,惯烟迷似病,雨浥成瘢。
纵使成林,依然丰骨清寒。
水云路远家何在,黯消魂、柳外枫边。
伴黄昏,渔火汀洲,宿鹭沙圆。
过了春分,酒幔香篝,总被雨工缠搅。
落尽樱桃,湿尽棠梨,天也没些分晓。
听雨听风,忽听到、弄晴啼鸟。遥眺。
见塔碧空烟,楼红晚照。
从此蝶暮莺朝,把月怨花愁,一齐都扫。
柳巷吹箫,绣野呼鹰,换却他乡怀抱。
鸭绿痕恬,便放得、古塘归棹。更好。
竹篱外、小红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