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张印沙七丈得先职方亦园故址作逸园》
《张印沙七丈得先职方亦园故址作逸园》全文
清 / 姚鼐   形式: 古风

吾邑青山围四境,小嶂城西庳亦胜。

昔吾先世笼有之,遂作两园地相并。

其后阅姓凡几家,败牖颓垣蓬满径。

新堂忽起辟荆榛,旧木犹存覆阴映。

百年父老观废兴,举觞竞来为地庆。

丈人健吏勇为国,尝抑豪彊沮奸倖。

馀才归逸作玆园,举废治荒譬为政。

贱子归休一亩宫,横榻仅容支麈柄。

每于田野纵嬉游,复荷乡闾同爱敬。

霜风吹澹夕阳时,往听僧庵打钟磬。

开轩松竹复清疏,解带亲交共觞咏。

坐久时逢归鸟斜,饮罢仰看圆月正。

百岁如轮那得知,一日纵狂何足病。

老梅岩隙已含苞,更待雪香攀石磴。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园林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吾邑青山围四境”,以青山环绕的家乡为背景,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接着,“小嶂城西庳亦胜”一句,虽言地势低矮,却也自有其独特的美。

“昔吾先世笼有之,遂作两园地相并。”追溯到过去,这里曾是家族的领地,建有两座相连的花园。然而,“其后阅姓凡几家,败牖颓垣蓬满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花园逐渐衰败,荒草丛生,一片破败景象。

转折点在于“新堂忽起辟荆榛,旧木犹存覆阴映。”在新的时代,有人重新修建了房屋,开辟了荒地,古老的树木依然枝繁叶茂,为新建筑提供了遮荫。这不仅是一次物质空间的重建,也是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延续。

“百年父老观废兴,举觞竞来为地庆。”历经百年沧桑,当地的老人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他们举杯庆祝,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接下来,“丈人健吏勇为国,尝抑豪彊沮奸倖。”强调了人物的积极作为,他们勇于维护国家利益,抑制强权,打击不正之风,体现了社会正义的力量。

“余才归逸作兹园,举废治荒譬为政。”诗人自述,他将剩余的才华用于建设这个园林,治理荒废之地,如同治理国家一样,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贱子归休一亩宫,横榻仅容支麈柄。”诗人归隐田园,享受着简朴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繁华到衰败,再到重生的过程,蕴含了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作者介绍
姚鼐

姚鼐
朝代:清   字:姬传   籍贯:安徽桐城   生辰:nài)(1731~1815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
猜你喜欢

寿范浣浦侍御·其二

吴越簪缨推辇下,惟公声望最嵯峨。

乌衣门第追王谢,画省文章敌阮何。

绛县旧传人不老,金笼新见鸽来多。

瀛洲信有安期子,枣大如瓜席满罗。

(0)

十三澳诗

赤嵌红毛旧日城,文身陋俗久全更。

十洲海外逢清晏,百忍堂前好弟兄。

羡有多鱼频入梦,漫劳春鸟唤催耕。

官閒到处询民隐,巷舞衢歌咏太平。

(0)

除夕

今夕是何夕,岁月堂堂去。

五十一年中,名利曾何据。

作客瀛海东,谁毁复谁誉。

春风拂疏窗,玉律回羲驭。

云捲玉山明,冲霄万丈曙。

努力岁华新,吉祥听谶语。

(0)

登龟山忆家

怒石势欲落,哀狖啼啾啾。

攀援无尺土,寸步犹淹留。

槎枒千章木,终古闻飕飗。

阳乌避荟蔚,六月思重裘。

升高瞰巨浸,端倪洵难求。

洪涛蘸云霓,湠漫不可收。

缅渺望乡邑,西接昆崙邱。

王母竟何许,玄圃空悠悠。

想像扶桑枝,垂椹光十洲。

安能驭鸾鹄,饱啖销羁忧。

(0)

和陈握卿留别

英姿卓卓驾回车,叠唱骊歌古道斜。

庾鲍风流倾梓地,雷陈声价动荒遐。

谈心兴到频呼酒,挥手情牵强看花。

满地落红添别恨,遥瞻云树隔天涯。

(0)

出城访竹林寺忽入鹤林寺

言出城南门,驱车夹山去。

言寻竹林寺,忽见连山树。

峰色夕阳中,苍筤绿如雾。

钟磬出瑶林,林外微风度。

径入鹤林中,寺外纷古趣。

茅茨作经楼,僧侣禅悦遇。

不见寄奴泉,遥想苏仙句。

有鸟无鹃声,林竹如沐露。

出寺五里馀,复得竹山路。

客亭涧曲临,禅房山坳聚。

翛然绝尘氛,恨无入山具。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赵光逢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张融 曹一士 汤思退 殷英童 周孚先 萧道成 徐浩 曹龙树 刘太真 淮南小山 王延彬 严武 蔡幼学 乔行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