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吊灵均,江边一老人。
汉仪君已接,楚奏我空频。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负神。
自伤庚子日,鵩鸟上承尘。
何处吊灵均,江边一老人。
汉仪君已接,楚奏我空频。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负神。
自伤庚子日,鵩鸟上承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其二)》。诗中通过吊唁灵均的老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感受。
“何处吊灵均,江边一老人。”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凄凉的情境,灵均可能是一个已故去的人物,而这个老人在江边吊唁他的灵魂,传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汉仪君已接,楚奏我空频。” 这两句中,“汉仪君”可能指的是一位官员或是某种礼仪的代称,而“我空频”则表明诗人自己的感受,似乎是在说尽管不断地有消息或音信传来,但都与自己无关。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负神。” 这两句强调了对命运的顺从和接受,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自我清白、无愧于心的态度。
“自伤庚子日,鵩鸟上承尘。” 最后两句则充满了悲凉,“庚子日”可能是指某个不幸的日子,而“鵩鸟上承尘”形象暗示着一种宿命的无力感,仿佛连天空中的鸟儿也在承受尘世的压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哀,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佳作。
万笏山云,一蠡城树,未秋先已苍凉。
尽倚梦、芙蓉绝巘,巾带风飏。
庵竹萧萧送籁,空翠底、无尽斜阳。
夫君逝,望里洞庭,遥隔南湘。
还指采香湿路,有三五渔舠,停楫鸥乡。
问那度、深荷宴月,多少鸳鸯。
谁料乌飞鹿走,剩几处、断塔颓廊。
休凄恋,钟外日渐昏黄。
那有芙蓉十四,秣陵天半峨。
尽剥落、翠桁朱罳,都缘上、暗藓昏莎。
当时缕金长袖,曾倚望、鳷鹊下明河。
未百年、月寂风寥,琼梯断、夜游狐鼠多。
无复镜屏拥荷。凉烟一帚,惟馀老柳婆娑。
下有横波。认栏影、断红拖。
帘间燕来非昔,忍再唱、玉京歌。春人不过。
山眉自隐隐、颦瘦蛾。
爇瓜灯,悬蕙幌。小宴露台上。
桐凤都巢,云雁自来往。
眼前故苑江山,新秋风月,算媚汝、紫箫低唱。
发清况。除非唤拨铜琶,才拓酒怀放。
淅淅泠泠,高激更平宕。
此时咳亦成珠,骨真唤玉,认两影,巾飘裙飏。
清趣谁寻到。有癯仙、低吟拥鼻,自抒幽抱。
冻雀窥窗斜日下,渐紧隔墙风筱。
却搀入、爬沙声好。
小剔寒篝呵冻笔,代东君、力把阳春造。
消息近,有童报。开门忽见千山皎。
尽茫茫,下无行踪,上无飞鸟。
何处佳人垂素袖,来向低檐索笑。
却荡得、芳情绵渺。
且与鄱阳姜石帚,赌暗香疏影新才调。
帘外鹤,和清啸。
问苕南、元真归后,烟波今复谁主。
矮蓬尺半蠡船小,荡得柔漪如絮。乡可住。
有一个渔台,三两垂杨树。悄无人处。
好挂网为帘,卷蓑当枕,梦觉听苹语。
醒还醉,吟到杜陵诗句。飘飘天地何许。
夕阳媚影流春翠,素袂红衣容与。须鉴取。
把水写清吾,云写閒閒汝。水云无数。
趁催柳风期,送桃潮信,溪上共来去。